7月6日和9日,安徽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數實新質農創隊”奔赴五河縣水產養殖合作社和蚌埠國家農業科技園,緊扣農業現代化需求開展實踐,聚焦農業科技應用難點與人才需求,為鄉村振興尋找科技賦能方法。
五河縣水產養殖合作社:智慧數字點亮螃蟹養殖
沱湖西岸的五河縣盛堂水產養殖合作社,千畝蟹塘波光粼粼。物聯網傳感器實時監測水溫、酸堿度、溶氧量等關鍵數據,實時同步至數字漁業大數據平臺,當溶氧量低于5mg/L時,塘底的微孔增氧系統會自動啟動:380V渦旋鼓風機通過直徑63mm的主管道、16mm的支管道,搭配每4米一條的微孔曝氣管,在池底10-15cm處均勻供氧,精準滿足螃蟹生長需求。
負責人指著大屏向隊員們介紹:“以前憑經驗開增氧機,現在系統按溶氧量自動調控,4-10月份分時段運行,陰雨天全天啟動,比人工省了三成電,螃蟹存活率還提高了。”
圖為團隊成員與水產養殖負責人交流數字漁場系統應用情況。姚雨婷 供圖
作為國家級農民合作示范區,其1200畝養殖基地依托24人技術團隊,將智慧養殖經驗通過“農民田間學校”輻射周邊,帶動“五河螃蟹”地理標志產品走向全國市場。
圖為團隊成員與合作社負責人合影
蚌埠國家農業科技園:科技“孵化器”為現代農業注入新動能
結束五河縣調研后,7月9日,團隊走進蚌埠國家農業科技園。作為國家級農業科技示范區,園區以“驅動創新、產業興農”為理念,構建起多元科技應用場景。
熱帶植物展示館內,講解員介紹館內的環境控制系統,新風及視頻監測系統:“這些技術能精準調節室溫、灌溉和通風,給植物最適宜的生長條件。”隊員們觀察智能培育環境,聯想到五河縣蟹塘的智能調控設備,意識到科技正幫助農業穩定生長條件。
現代設施農業栽培區,隊員們看到整齊的南瓜藤和小番茄種植區,管護人員介紹:“這里用椰糠栽培技術改善生長環境,智能水肥一體機能按照作物需求精準調控水肥,比傳統種植更高效。”隊員們邊聽邊記錄,不僅直觀感受到科技對種植效率的提升,更開始盤算:這些技術能不能移植到五河蟹塘周邊和黃李村的田里,讓更多農戶受益。
圖為管護人員向團隊成員介紹椰糠栽培技術的作用。葉可欣 供圖
從種植到種苗,科技賦能的探索在延伸。實踐隊來到了榴米莊園的“生星禾科種苗技術研發中心”。種質培育室內,多層架上擺滿培養容器,研究人員專注操作。負責人稱,當前種苗生產靠監測跟蹤技術,但數字化融合滯后,不同品種生長周期難匹配訂單需求;AI育種、物聯網智能調控等先進技術落地緩慢,懂技術與數字化的人才短缺,已成為發展瓶頸。
圖為團隊成員觀察研究人員工作。葉可欣 供圖
從五河縣蟹塘的物聯網水質監測,到蚌埠國家農業科技園的智能種植調控,安徽財經大學“數實新質農創隊”用調研勾勒出科技扎根田野的圖景:數字技術正逐步破解“科技成果如何惠及農戶”的課題,為農業現代化鋪就更具體的落地路徑。
圖為實踐隊成員與調研地負責人合影。葉可欣 供圖
但調研中也發現,五河“技術人員不足,好技術難落到田里”、蚌埠“數字化人才短缺,拖住產業升級腳步”——人才短板成了科技興農的“攔路虎”。調研發現,很多好技術因缺乏懂行的青年,在推廣落地時卡了殼。這場實踐讓我們明白,農業現代化不僅需要科技設備,更需要‘懂技術、愿扎根’的青春力量,期待更多青年關注鄉村人才缺口,一起為科技興農破局。
(葉可欣)
責任編輯:李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