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的大背景下,安徽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赴淮南開展“淮畔四時 中州盛宴”二十四節氣文化與旅游融合調研本科生社會實踐團隊積極響應號召,將探尋的目光投向了這片豆腐文化的發源地——安徽省淮南市壽縣。7月24日下午5點半,團隊對中國烹飪大師、淮南工匠、豆腐宴非遺傳承人張士宏進行了深度人物專訪,此次調研旨在深入挖掘豆腐文化內涵,并重點探索文化傳承新路徑以及二十四節氣文化與非遺美食(豆腐宴)在旅游產業中的創新融合模式。
豆腐宴:千年技藝承載文化精髓與節氣智慧
在張士宏的帶領下,團隊成員步入豆腐宴非遺傳承館,開啟了一場沉浸式的文化尋訪之旅。“壽縣,是豆腐的發源地。”張士宏的話語帶著歷史的厚重。他介紹,八公山豆腐的獨特,源于本地優質大豆與珍珠泉、瑪瑙泉、大泉的甘洌泉水,加以世代相傳的古法技藝,成就了其“質地細膩、富有彈性”的口感。“豆腐本身無味,卻能吸納百味,這正契合了中華飲食文化的哲學。”張士宏一邊引導團隊參觀,一邊闡釋著他的創作理念。隊員們饒有興致地觀摩了館內陳列的特色菜品模型和圖片,張士宏重點介紹道,他將壽縣厚重的歷史典故、成語傳說,以及蘊含古人智慧、遵循自然節律的二十四節氣知識,都匠心獨運地融入了豆腐宴的創作中,形成了劉安點丹、淝水之戰、風聲鶴唳、楚鼎生香等特色菜品,實踐著“讓文化在舌尖上‘說話’”的理念。團隊成員在聆聽和觀察中,深刻感受到了豆腐宴所承載的深厚文化底蘊與精妙的節氣智慧。
圖為豆腐宴傳承人張士宏為團隊成員介紹非遺豆腐文化。劉華輝 供圖
傳承之困:核心在“人”
談及非遺傳承的現實挑戰,張士宏說到,最大的困境在于“人”——年輕人心態浮躁,不愿投身需要長期吃苦磨煉的行業,加之非遺傳承經濟回報微薄,難以吸引新鮮血液。回望自己的傳承之路,張士宏自幼拜師,經歷了無數艱辛與外界不解的目光。在訪談的過程中,團隊成員注意到一個細節:張師傅手指上帶著未愈的傷口和厚繭。他淡然道,這是常年手工磨豆點漿的印記,“這點傷算什么?手藝不能停。”張師傅手上的傷痕和質樸的話語,深深觸動了實踐隊員。隊員們認識到,非遺傳承不僅是技藝傳承的困境,更是鄉村人才振興需要關注的重點。“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實實做事”,這句話是張士宏常掛在嘴邊的話,不僅是他賦予豆腐的精神品格,更是他一生恪守的匠心底色,也是他希望傳遞給后人的核心價值——傳承,守護的是文化命脈。
圖為團隊成員對豆腐宴傳承人張士宏進行人物專訪。劉妹 供圖
破局之道:融合創新與青春力量
面對挑戰,張士宏積極尋求破局之道。他大力推動非遺進校園,通過授課和研學體驗,讓學生們親手推磨、點漿、制作豆腐,在汗水中體悟傳統文化的厚重與價值。同時,他也運用短視頻、媒體宣傳等現代傳播手段,讓古老的技藝煥發新的生機。他深知傳承非一人之力可為,特別強調團隊協作的重要性:“團隊的力量遠大于個人,需要融合不同的角色、不同的思想,才能實現真正的傳承與創新。”他呼吁社會各界將目光投向更廣闊的非遺領域,關注其他面臨傳承危機的傳統技藝,匯聚各方力量共同守護民族的文化瑰寶。張士宏對融合創新的期待,與團隊的想法不謀而合。實踐隊員們表示,將發揮專業所長和青春創意,積極探索非遺活態傳承的年輕化表達和市場化路徑。
圖為團隊成員和張士宏在豆腐宴非遺傳承館內的合照。劉華輝 供圖
通過本次專訪,隊員們不僅收集了豐富的資料,更深刻認識到青年在文化傳承中的責任。團隊將基于調研數據和分析,形成相關的調研報告,力求將‘非遺+節氣+旅游’的融合構想轉化為服務地方發展的切實行動,為傳統文化注入青春活力。團隊致力于探索并構建可推廣的“非遺+節氣+旅游”融合實踐模式。
(通訊員 余淑佳 何玉嬌)
責任編輯:李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