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傳承紅色基因,安徽農業大學食品與營養學院團隊赴淮南鳳臺縣店集村開展“三下鄉”實踐,以“老兵訪談+紅色支教+文化傳播”為主線,構建“史料挖掘—教育轉化—鄉村賦能”閉環。
安徽農業大學團隊指導老師戴林生帶領青年大學生深入基層,用自己的親身經歷感受自然、感知社會、感悟知識,在社會實踐中了解社會實際、服務人民群眾、增強時代責任感、提高社會化能力。
7月5日至9日,安徽農業大學食品與營養學院團隊在淮南鳳臺縣店集村開展了為期5天的“店集紅韻,烽火童心”采訪支教實踐活動。
“店集紅韻,烽火童心”以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為契機,緊扣“紅色基因代際傳承”的主題,通過深度訪談抗戰及抗美援朝老兵,搶救性記錄紅色記憶,以小學教育為切入點,將紅色故事轉化為符合兒童認知的課程體系,同步推動紅色文化與鄉村振興融合,旨在通過代際對話與實踐創新,激活鄉村紅色文化生命力,為鄉村振興注入精神動力與教育資源。
7月5號下午,團隊到達店集村村部,收拾好行李后指導老師及學生們由村干部帶領到村史館參觀并聽其講解,深入了解店集村的治理特色、紅色地標以及現代化進程。
6日清晨,團隊于陳思憶家集合,開啟退伍老兵走訪之旅。9時,陳紀華老兵家中,戰爭年代的崢嶸歲月在老人講述中重現,他舍生忘死的戰斗經歷,讓成員們觸摸到信仰的溫度;9時50分,蘇孝田老兵分享部隊訓練與返鄉建設故事,展現堅韌不拔的軍人本色,詮釋“退伍不褪色”的擔當;10時20分,吳玉先老兵以軍功章、老照片為證,回溯奮斗征程,革命先輩的無私奉獻直抵人心。
因高溫調整行程后,15時30分,齊傳新老兵在抗美援朝戰場上運送傷員復員后被派往新疆扎根基層、服務群眾的經歷,引發“退伍不褪色”的共鳴,臨別時齊老重復說著希望同學們健康,這是一個經歷過戰爭的老兵對和平與安穩的期盼;16時30分,同學們到達周學敏老兵家里,周老親自參與過上甘嶺戰役,在戰場上他的耳朵留下了永遠的傷害無法聽到別人說話,但是他看到一眾同學還是眼含熱淚,殷切的目光飽含對紅色傳承的囑托。晚間,店集廣場復盤會上,成員們紅著眼眶分享感悟,歌聲中,紅色精神完成代際傳遞。
7月7日上午,團隊前往店集村村部,與村書記展開交流。村部會議室里,村書記熱情歡迎團隊到來,詳細介紹店集村紅色底蘊與發展現狀,從本地戰爭年代的戰斗故事,到和平時期鄉村建設傳承的紅色精神,為團隊后續活動錨定方向。“你們年輕人來傳承紅色基因,是件大好事!有任何需要,盡管開口!”村書記質樸的話語,讓團隊感受到鄉村對紅色傳承的期盼,也堅定了成員們講好店集紅色故事的決心。
7月7日下午至9日,店集小學成為紅色知識的播種場。7日清晨,教學組篩選資料、打磨教案、制作PPT,只為讓紅色故事“住進”孩子心里。下午課程,圖片、視頻與互動結合,紅色種子在童真土壤萌芽,下課鈴響,孩子拽住隊員衣角追問“明天還講嗎”,讓所有辛苦有了最暖的回應。
8日,老兵故事、畫畫評獎、知識問答、朗誦......課程豐富多元,中午團隊分工做飯,煙火氣里凝聚“家”的溫暖;晚間包餃子,笑聲中深化情誼,支教不僅傳知識,更讓團隊與孩子雙向成長。
9日,支教接近尾聲。抗美援朝故事讓孩子沉默落淚,紅色演講賽上,“我要當英雄”的稚嫩宣言,喊出對紅色精神的理解。頒獎時刻,孩子們的笑容與掌聲交織,成為夏日最動人的畫面。離別時,孩子塞來的手繪賀卡,寫滿“記住英雄”的承諾,讓成員們紅了眼眶。
9日支教結束,店集小學校長專程致謝,向團隊贈予錦旗。“感謝你們用紅色點亮孩子童年,這份對精神傳承的堅守,值得稱贊!”校長的話語,是認可更是激勵。成員們帶著不舍返程,歸鄉后整理資料、復盤總結,這段經歷化作青春珍貴寶藏,堅定投身教育、回饋社會的信念。
這五天,安徽農業大學三下鄉團隊,用腳步丈量紅色土地,用真心聆聽歲月故事,用熱愛點燃童真夢想。紅色傳承,不是一句口號,是老兵顫抖的手、孩子發光的眼,是青春與歲月的雙向奔赴。未來,他們將帶著這份熾熱,繼續走在傳承路上,讓紅色精神,在更多人心里,長成遮天蔽日的森林。
(陳思憶)
責任編輯:李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