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魚燈,千年傳承的民俗瑰寶,以竹篾為骨、綿紙為皮,承載著徽州人對豐收平安的祈愿。黃山黟縣碧山村的魚燈,更因數百年的延續,成為連接古今的“文化密碼”。今年夏天,安徽師范大學支教團隊與村民共舞魚燈,讓青春活力與古老非遺碰撞出璀璨火花。
汪苗苗和安徽師大學生舉魚燈(安徽師范大學 張夢 提供)
夜幕初降,云賢研學基地前人聲鼎沸。90后返鄉創業者汪苗苗正帶領支教學生檢查魚燈骨架,這位曾在北京打拼的本村姑娘,談及歸鄉初心時眼神明亮:“家里老一輩都是手藝人,碧山給我的歸屬感,是城市替代不了的。”
作為非遺課程的開發者,汪苗苗深諳非遺傳承之難。“老一輩手藝人思想固化,手藝變現難曾是大問題。”她坦言,團隊用了數年時間搭建平臺,為老一輩人的非遺傳承注入新的血液。不僅如此,她與團隊從學徒做起提煉課程,“現在結合研學,帶孩子們從砍竹學起制作作品,再到參與舞魚燈,他們自然就懂了其中的魂。”
安徽師大學生采訪汪苗苗女士(安徽師范大學 汝恩琦 提供)
鑼鼓聲起,魚燈舞會拉開序幕。村民抬著20余斤的“領頭魚”,大學生們緊跟其后抬著“龍鳳”,小孩們則拿著各式各樣的小魚燈跟在后面跑。支教學生王同學初來時步伐踉蹌,在村民指導下漸入佳境,事后她回憶這次活動:“握著魚燈,像握住了碧山人的故事。”
隊伍沿村道前行,途經古橋時爆竹聲起。“這是老習俗,既是喜慶的引子,也讓城里孩子感受煙火氣。”汪苗苗笑著說。魚燈組成縱隊,時而游成“S”形水波紋,時而擺開“八卦陣”,最后集體“躍龍門”。小學生舉著小魚燈緊隨其后,“魚苗”追“大魚”,場面壯觀。
廣場上,煙花與燭火交輝。汪苗苗望著孩童們自由創作的各種形狀的魚燈,感慨道:“魚燈的傳統寓意都是豐收美滿,但孩子的腦洞能讓它們長出新模樣。”她談及家族淵源時眼中泛起溫情:“我爺爺新中國成立時在村委會工作,那時他做了第一條,父親接棒做了第二條,這是祖輩攢下的緣分。”村口汪大爺擦著淚花:“曾怕手藝失傳,如今年輕人傳、娃娃們學,魂兒丟不了嘍!”
村口廣場上孩子們賞魚燈(安徽師范大學 張夢 提供)
活動落幕后,師大學生們明白了教育的另一種形態——用行動架起古今橋梁。當青春遇上千年文化,碧山的夜給出了答案:傳承不是守舊,而是讓魚燈的魂,在一代代人的手心里發燙。
(張夢 汝恩琦 吳玉婷)
責任編輯:李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