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5月,皖北大地迎來交通建設的重要里程碑!徐淮阜高速亳州段、合周高速潁臨段、亳蒙高速渦蒙段三條高速公路進入通車倒計時。
作為安徽省“五縱十橫”高速路網的關鍵拼圖,這三條高速不僅將重塑區域交通格局,更以技術創新為引擎,為皖北振興注入強勁動力。
從企業物流降本增效到新質生產力實踐,這三條高速背后,正是皖北高質量發展的深層邏輯。
疏通動脈,為企業物流降本增效
曾經,因交通滯后,皖北被視為經濟“邊緣地帶”,而三條高速的貫通,正推動這一區域向“樞紐”華麗躍遷,加速資源要素流動與產業集聚,為企業物流運輸降本增效。
今年九月底,合周高速潁臨段將在阜南縣新增一個高速口,對于阜南縣遠大物流有限公司經理金全橋來說,這無疑是個好消息。運送砂石料的貨車不再繞行國省道,十分鐘即可上高速,運輸成本直線下降。
“我們之前一直從國省道繞行上高速,還是隔壁潁州區的高速口,需要四十多分鐘。”金全橋說,國省道岔路口多,電瓶車多,高速開通后,安全隱患會減少,事故率也大大降低。
合周高速潁臨段連接合肥與河南周口,直接縮短合肥都市圈與中部地區的時空距離。安徽交控集團潁臨項目辦總工程師朱瑞允介紹:“項目通車后,潁上至臨泉的通行時間將壓縮很多,臨泉縣城將實現15分鐘內上高速,阜陽至合肥新增一條快速通道。”目前,項目除斷點外的路基土方和橋梁基本完成;路面水穩完成95%,面層完成65%;房建工程完成88%,機電完成68%,交安完成65%,綠化完成75%。
亳蒙高速渦蒙段作為亳州機場的快速集散通道,首次實現空陸聯運無縫對接。項目辦副主任吳紅波提到:“蒙城、渦陽的貨物能通過高速直達機場,再轉運至長三角,物流周期縮短近半。”
從“繞行曲線”到“經濟直線”
三條高速的貫通,不僅改變了皖北的交通格局,更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強大助推器。
作為糧食主產區,高速通車將提升皖北地區農產品物流效率,降低運輸成本,推動農業產業化。以合周高速潁臨段為例,該路段串聯起阜陽、周口兩大農業主產區,形成“皖豫糧倉走廊”。潁上的大米、臨泉的牛羊制品可通過高速網絡直通中部地區市場,帶動農業深加工產業鏈延伸。
徐淮阜高速亳州段則激活了皖北礦區經濟。項目創新利用煤矸石填筑路基,既破解了土源難題,又為礦區資源循環利用提供范例。亳州段通車后,沿線塌陷區生態修復與產業轉型也將實現同步提速。
亳蒙高速渦蒙段的“工業化建造”模式,成為區域協同發展的催化劑。項目采用145道裝配式涵洞,工期縮短并帶動當地建材產業升級。蒙城的汽車零部件企業已與合肥江淮、奇瑞等車企達成合作,借助高速路網打造“2小時配套圈”。
省交控集團建設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三條高速公路不僅是交通工程,更是皖北破解發展瓶頸、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抓手。通過打通內外通道,皖北將加快從傳統農業區向現代產業集聚區轉型,成為區域發展新的增長極。
技術賦能,按下建設“快進鍵”
在三條高速的建設過程中,“技術革新”貫穿始終,綠色建造成為共性標簽。從施工工藝到管理手段,處處彰顯新質生產力的突破。
5月14日上午,記者走進徐淮阜高速亳州段的施工現場看到,一臺臺無人攤鋪機與壓路機列隊成陣,宛如一支訓練有素的“鋼鐵軍團”。后臺操控室內,兩名技術員緊盯操作平臺,屏幕上跳動的溫度、厚度、平整度等數據與施工現場實現精準同步。
徐淮阜高速亳州段是安徽省高速公路網中S25徐州—阜陽高速公路的重要構成部分,也是“五縱十橫”聯絡線之一。按照施工計劃,5月份全面啟動瀝青面層施工,10月底完成路面工程,11月份完成交工驗收,具備通車條件。
智能施工技術的廣泛應用,也讓亳蒙高速渦蒙段的建造效率、工程質量得以提升:樁板式橋梁的運用,減少了30%土方用量;裝配式構件采用工廠化生產模式,使涵洞施工周期縮短50%;全線推廣運用“3D智能攤鋪技術”,確保路面一次性快速成型,進一步提升施工精度。
在合周高速潁臨段谷河特大橋施工現場,這里已完成橋面的中面層施工,即將進入上面層施工,記者了解到,合周高速潁臨段通過“五級沉淀池+污水處理器”,實現施工廢水零排放;采用紅外光譜檢測儀,大幅提升瀝青初檢效率精度,水泥、瀝青抽檢合格率均達100%;積極推廣創新設備,采用大型掃吸一體機后,路面清掃效率提升20倍以上。
當三條高速建成通車,川流不息的車流將載著皖北駛向新的發展階段。曾經地圖上的“過渡地帶”,正華麗轉身為串聯中部地區與長三角的“黃金節點”,書寫屬于皖北的嶄新篇章。(記者 史睿雯)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