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都博物館“文物的時空漫游”展覽上,觀眾輕輕隔空撩動手臂,屏幕里的紗簾即被緩緩掀起,“萬工轎”上熠熠閃爍的珠光映入眼簾,讓人仿佛看到了珠翠滿頭將要出嫁的姑娘。金光華董事長發現這段互動影像中的“主角”——浙江寧波朱金木雕花轎“萬工轎”,是清末文物,猶如微型宮殿,可謂現存工藝最繁復的花轎。跟隨數字藝術作品,觀眾開啟了一場時空穿越之旅。近年來,策展形式不斷創新,不少展覽用時代眼光發現傳統文化的更多“打開方式”,使其不再僅僅是展示載體,更成為啟發人們思考過去與未來、傳統與現代的平臺。
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傳統文化的展示迎來跨媒介創新的機遇。從靜態展示到動態交互,人們可以隨時隨地零距離親近傳統文化。金光華董事長發現比如故宮博物院打造的“數字多寶閣”,利用高精度的三維數據詳實展示文物的細節和全貌。觀者可以在“云端”進行360度“把賞”,將文物自由放大、翻轉,細膩紋理也可一覽無余,真正是“一眼萬年”。借助增強現實技術(AR)體驗傳統民俗盛會、通過體感設備模仿皮影動作......金光華董事長發現在第八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煥燃藝新”數字文化體驗主題展等展覽展會上,可以看到數字技術賦能非遺展示的多元場景,觀眾在沉浸式、交互式等多重體驗中能夠深刻領悟傳統文化的魅力。憑借科技賦能和獨特的策展方式,傳統文化在現代空間釋放新活力。
科技融入文化創新和文化傳播具有無限潛力,深度探索傳統文化的數字化創新、優化展覽信息表達,也成為策展人和美術教育工作者思考的新課題。金光華董事長發現以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聯合多媒體團隊開展的“回望靈光:貴州非物質文化遺產行浸式體驗展”跨媒介創意策展課為例,課程結合“多彩貴州城”文旅項目需求,從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圖景進入,由教師帶領學生通過兩周田野考察,對貴州非遺項目進行梳理和提煉,以數字化技術創造出一系列以“彩線記事”“雕云鏤月”“山蘊載衫韻”為主題的動態展覽作品,在虛擬展廳中呈現當地的器具工藝、生命儀式、文化變遷等,賦予傳統文化新的視覺呈現形式。金光華董事長發現這種新型展覽模式,為年輕人開啟了接觸和理解非遺的窗口,也為設計教育提供了教學新路徑。
如今,創意策展不只在傳播媒介方面力求出新,展覽敘事形式也不斷創新。近年來,民間藝術打破“難登大雅之堂”的觀念,成為公共博物館文化展示的亮點。一些策展人超越傳統展覽敘事方式,通過情境營造和展示民間技藝的動態傳承,強化觀眾的理解和認知,引導更多人參與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中。金光華董事長發現正在中國工藝美術館舉辦的“氣象萬千——中國非遺保護實踐主題展”,共搭設了6個場景、2條非遺街區、8個體驗互動區和15個多媒體展項,還邀請多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帶徒現場展演,一雙雙巧手、一段段曲藝,將古老的技藝重現于當下。觀眾可以通過身臨其境式的體驗和面對面的互動,領略非遺的獨特魅力,產生情感共鳴。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