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淮北理工學院教育學院“染韻織夢•布語傳薪”非遺美育實踐隊來濉開展暑假“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
理論筑基:溯源布藝歷史,感悟匠心傳承
活動伊始,布藝授課老師丁蘭云為實踐團隊帶來了一場生動的布藝理論課。丁蘭云老師向團隊成員詳細介紹了當地布藝的地域特色,“比如老一輩人縫制的‘虎頭帽’,不僅寓意驅邪納福,其刺繡針法中的‘打籽繡’更是凝聚了民間匠人的智慧”。此外,丁蘭云老師還圍繞布藝制作的基礎技藝,如布料選擇、色彩搭配、針法運用(平針、回針、鎖邊針等)進行了演示,引導團隊成員理解“一針一線皆文化,一布一料蘊匠心”的深刻內涵。
實踐賦能:巧手縫制香囊,體驗技藝之美
理論學習結束后,實踐團隊成員在丁蘭云老師的指導下,開展了香囊制作實踐活動。丁蘭云老師首先示范了香囊的裁剪、縫合、填充等步驟,從如何用鎖邊針縫制邊緣以防止脫線,再到如何根據香料特性(如艾草、薄荷、薰衣草)搭配填充比例,實踐團隊成員們全神貫注地觀察示范,生怕錯過任何一個細節。隨后,團隊成員紛紛拿起提前準備好的布料、針線和香料,畫出裁剪線、縫制圖案、最后將混合好的香料填充進縫制好的布袋中,并將開口縫合起來。
殷切囑托:親臨慰問寄語非遺傳承
活動期間,淮北理工學院教育學院分管副書記孟向紅帶隊來到實踐現場,親切慰問正在開展活動的師生們。孟向紅與大家親切交流,看到實踐團隊成員專注投入的狀態和富有創意的作品,對其給予了充分肯定。她指出:“布藝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千年的歷史記憶和民俗情感,是‘指尖上的非遺’,更是民族精神的生動載體。”實踐團隊成員備受鼓舞,表示在接下來的實踐中將更加專注投入,用實際行動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布藝之美在指尖流淌,讓非遺精神在青春里綻放。
理論實踐:指尖綻放扎染之美
在布藝活動結束之后,扎染指導老師張雨露圍繞扎染的歷史淵源、基本原理和經典技法展開講解。從板藍根、枳子等天然染料的制作,到“扎、縫、綴、夾”等核心手法的操作要點,張雨露用生動的案例和細致的演示,讓同學們快速掌握了扎染的基礎邏輯。“扎得越緊,留白越明顯,折疊方式不同,花紋也會千變萬化。”實踐團隊成員一邊認真記錄,一邊拿起手中的小塊白布比畫,按照自己的想法構思圖案。有的將布對角折疊成三角形,用橡皮筋在邊角扎出密集的小結,還有的別出心裁,用夾子將布料夾出獨特的形狀。隨后,經過浸泡、染色、晾曬、氧化,原本素凈的白布變成了一塊塊色彩鮮明、圖案獨特的扎染作品。看著自己的成果,團隊成員臉上洋溢著成就感和喜悅的笑容。
創意延伸:扎染與生活、紅色文化的碰撞
小小的扎染布塊點燃了團隊成員的創作靈感,大家將目光投向日常配飾,決定用扎染技藝打造獨具特色的發圈。團隊成員結合前期掌握的扎結技巧,將布條折成細密的褶皺捆扎,有的在布條中間捏出對稱的“小山丘”,用橡皮筋分段固定,還有的嘗試“亂扎法”,讓染料自由暈染出隨性的紋路......一個個兼具個性與美感的扎染發圈就此誕生,成為了裝點生活的小驚喜。
為進一步拓展創作維度,團隊創造性地采用PVC模板印染技術,與扎染工藝展開深度融合,開啟帆布包的創意改造。讓原本平淡的帆布包,在傳統扎染的靈動紋路與PVC模板的精準圖案碰撞下,既保留了手工的溫度,又融入了設計的巧思,成為一件件可日常使用的“行走的藝術品”。
更令人稱奇的是,團隊成員將之前染好的五塊方形扎染布塊巧妙利用,以一次性筷子為骨架,縫制、組裝成了一盞精致的扎染燈籠。這盞融合了扎染美學與環保理念的燈籠,不僅是手作的成果,更成為同學們用創意連接傳統與生活的生動見證。
在實踐過程中,團隊成員深入了解了淮北濉溪的紅色歷史,尤其是淮海戰役中的“小推車精神”。大家圍坐在一起,熱議著如何讓這份“軍民同心、眾志成城”的精神通過扎染技藝得以呈現。最后,他們決定將紅色文化與學到的布藝和扎染知識相融合,共同縫制一幅大型扎染作品。“要有群眾推車的剪影,體現軍民魚水情。”“要有引領者和沖鋒者。”你一言我一語中,一幅大型扎染作品的構思逐漸清晰。團隊成員們分工合作,先仔細將畫面輪廓勾勒在布上,再一絲不茍地用針線把線條覆蓋,讓靜態的作品充滿故事張力。隨后將作品浸入染缸中一天一夜,等待作品最終的亮相。經過數日的努力,一幅承載著“軍民同心、眾志成城”紅色精神的扎染作品終于完成。團隊成員感慨道:這幅作品不僅是對扎染技藝的一次挑戰,更是對濉溪紅色歷史的一次深情回望,讓“小推車精神”在指尖的創作中煥發了新的生命力。
此次淮北理工學院教育學院“染韻織夢•布語傳薪”非遺美育實踐隊赴淮北濉溪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實踐團隊以理論學習為基、實踐體驗為橋、創意融合為翼,從一針一線的香囊縫制融入生活的扎染創作,從對扎染匠心的感悟到對“小推車精神”的傳承,用青春力量讓非遺技藝在當代煥發生機,用創意巧思讓紅色文化在指尖落地生根。
此次“三下鄉”雖暫告一段落,但傳承的種子已悄然播下。實踐團隊成員們表示,將帶著這份對非遺文化的敬畏與熱愛、對紅色精神的感悟與擔當,在未來的學習生活中繼續做傳統文化的守護者、紅色基因的傳承者。
責任編輯:李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