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至7月23日,滁州城市職業學院教育學院“拾遺者”青春行動隊奔赴有著“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美譽的鳳陽縣,開展了一場以“溯源·活化·傳承·創新”為核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深度探索與實踐。團隊以青春之姿,深入鳳陽非遺內核,對話大師,沉浸體驗,創新傳播,為千年文脈注入時代活力,奏響了文化助力鄉村振興的青春強音。
溯源·把脈非遺傳承現狀——傳承路徑的創新探索
實踐首日,成員們扎實進行了田野調查,通過分層抽樣在博物館、社區及學校設點,采用調查問卷與現場訪談相結合的方式,共收集有效數據217份,構建起“認知-態度-行為”三維分析模型,其中76%的受訪者認為非遺保護非常重要,但僅23%的年輕人系統學習過非遺技藝。這也讓團隊成員認識到守護文化根脈,青春力量不可缺席。
在鳳陽縣博物館,大家聆聽講解員講解鳳陽鳳畫的歷史淵源,深刻體會到“非遺不是櫥窗里的標本,而是流動的生命”。
活化·舞動千年鼓韻——花鼓藝術的青春煥新
次日,“拾遺者”青春行動隊來到鳳陽縣文化館,迎來一場傳統與現代碰撞的視聽盛宴。鳳陽花鼓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鳳陽縣文化館副館長肖慶紅女士創新性地展示了其編排的“花鼓課間操”。在鏗鏘的鑼鼓聲中,團隊成員與當地“小小花鼓傳承人”們攜手互動,學習“十字步”“轉身擊鼓”“纏絲鼓”等經典動作,親身感受古老藝術的蓬勃生機。
行動隊成員們與鳳陽花鼓縣級傳承人常艷老師同臺獻藝,演繹了傳統與現代交融的花鼓舞片段,贏得滿堂喝彩。在采訪常艷老師的過程中,團隊成員深入了解到花鼓藝術在當代傳承中的挑戰與創新嘗試,并現場錄制高質量教學素材,為后續打造“云端花鼓學院”數字化傳播平臺積累了寶貴資源。
匠心·巧手剪出天地——剪紙藝術的薪火相傳
實踐第三日,團隊拜訪了民間非遺剪紙大師王瑾。王瑾現場示范了折疊、陰刻、陽刻等核心技法,現場觀眾無不屏息凝神,認真學習,在紅紙翻飛間體驗民間智慧。王瑾大師不僅展示了精湛技藝,更分享了其將傳統剪紙融入時代主題、講述中國故事的創新實踐。團隊成員深受啟發,結合調研思考,開始醞釀“非遺+文創”“剪紙進社區”等活化方案,探索傳統工藝賦能鄉村振興的可行路徑。
創新·匯聚傳承之光——非遺走進公眾的立體實踐
收官之日,團隊在鳳陽縣鳳陽畫研究會會長、鳳陽鳳畫代表性傳承人唐勤智的引領下,系統回溯了鳳畫的六百余年輝煌歷程。唐會長如數家珍,從“蛇頭、龜背、鷹嘴、鶴腿、雞爪”的獨特造型美學,到“勾線、敷彩、描金”的精湛工藝流程,彰顯出深厚的文化底蘊與匠人智慧。成員們還近距離感受了唐會長親執畫筆的精妙技藝,深刻感悟“一筆一世界,一色一乾坤”的藝術真諦。訪談中,寄語團隊成員要堅持走到民間、走到基層,學習并繼承優良傳統文化。
活動尾聲,團隊成員化身“非遺傳播使者”,在中都城社區、文化館、博物館等地開展“非遺零距離,匠心共傳承”活動,把學習到的花鼓和剪紙技藝帶到了青少年群體之間。成員們通過介紹、展示、教學等方式,熱情引導大家動手體驗,零距離感受非遺魅力。活動現場氣氛熱烈,歡聲笑語不斷。
短短四天,行程緊湊,成果斐然。“拾遺者”青春行動隊不僅完成了對鳳畫、花鼓、剪紙三大核心非遺項目的深度研學,更通過創新性的互動體驗、扎實的田野調研、前瞻性的傳播策劃,實現了“學、研、踐、傳”的深度融合。團隊成員紛紛表示,此行是文化自信的深刻洗禮,更是青春擔當的生動實踐。未來,團隊將持續深化與鳳陽的合作,推動成果轉化落地,讓古老非遺在新時代的土壤中綻放更加璀璨的光華,為文化傳承與鄉村振興貢獻持久的高校智慧與青春力量。
通訊員 陳婷婷
責任編輯:李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