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酷暑熱,7月12日,記者從合肥各大醫院獲悉,最近,由于持續的高溫天,急診科接診了不少中暑患者。醫生提醒,高溫天,戶外勞動者一定要注意防暑降溫,“吹空調也要悠著點,室內外溫差過大反而容易中暑。”
頭伏第一天,有人熱痙攣進了急診
“7月11日是頭伏第一天,當天下午一下子來了兩位中暑患者。”據安醫大二附院急診科主治醫師傅春生介紹,兩位中暑患者都是戶外勞動者,“一位是輕癥中暑,另一位是重癥中暑熱痙攣,出現了雙下肢痙攣的癥狀。”幸運的是,經過對癥治療,兩位患者均已好轉。
據介紹,中暑是高溫環境下由于熱平衡和(或)水鹽代謝紊亂等引起的一種以中樞神經系統和(或)心血管系統障礙為主要表現的急性熱致疾病。中暑按其臨床癥狀的輕重可分為輕癥和重癥中暑,重癥中暑包括熱射病、熱痙攣、熱衰竭。
具備下列情況之一者,診斷為輕癥中暑:①頭暈、胸悶、心悸、面色潮紅、皮膚灼熱;②有呼吸與循環衰竭的早期癥狀,大量出汗、面色蒼白、血壓下降、脈搏細弱而快;③肛溫升高達38.5℃以上。
凡出現熱射病、熱痙攣或熱衰竭的主要臨床表現之一者,可診斷為重癥中暑。熱痙攣:由于大量出汗,體內鈉、鉀過量丟失所致。主要表現為明顯的肌肉痙攣,伴有收縮痛。痙攣以四肢肌肉及腹肌等經常活動的肌肉為多見,尤以腓腸肌為最。痙攣常呈對稱性,時而發作,時而緩解。病人神智清醒,體溫多正常。
熱衰竭:在高溫、高濕環境下,皮膚血流增加,但未伴有內臟血管收縮或血容量的相應增加,因此不能足夠地代償,致腦部暫時供血減少而昏厥。一般起病迅速,先有頭昏、頭痛、心悸、出汗、惡心、嘔吐、皮膚濕冷、面色蒼白、血壓短暫下降,繼而昏厥,體溫不高或稍高。通常休息片刻即可清醒,一般不引起循環衰竭。
熱射病:在熱環境下作業時,人體內部和外部總體熱負荷超過了散熱能力,導致身體過熱所致。其臨床特點為突然發病,體溫升高可達40℃以上,開始時大量出汗,以后出現“無汗”,可伴有皮膚干熱及意識障礙、嗜睡、昏迷等中樞神經系統癥狀。死亡率甚高。
“一般來說,高溫天,特別是每年‘三伏天’期間,中暑患者呈現明顯增多趨勢。”傅春生表示,以戶外勞動者居多,如建筑工人、外賣員、快遞員等,“戶外勞動者一定要做好防暑降溫工作。”
吹空調悠著點,室內外溫差過大反而易中暑
酷暑難耐,如何預防中暑呢?“高溫天氣時,需要給身體補充足夠的水分,預防中暑最簡單的方法是多飲白開水或淡鹽水,還應避免飲用過涼的冰凍飲料,以免造成胃部痙攣。”傅春生表示,還要盡量減少在高溫環境下工作,特別是避免烈日直接照射,高溫天氣需盡量減少外出,最好不要在10∶00~16∶00的烈日下行走。如果此時必須外出,一定要做好防護工作,如穿著淺色、寬松的衣服,戴寬邊帽或打遮陽傘。
夏日炎炎,不少人調侃“命是空調給的”,對此,傅春生提醒,空調溫度別調得太低,使用空調時一定要注意適時開窗通風。合理設置空調溫度,空調溫度應控制在與室外溫差5℃至10℃之間,否則室內外溫差太大,反而容易中暑、感冒。
此外,高溫天要減少運動量,運動時最好選擇在清晨或傍晚天氣較涼爽時進行,時間以30分鐘為宜。而當氣溫達到35℃以上,要停止運動,以靜制動,并保持充足的飲水。飲食以清淡為好,多食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B、維生素C的食物。多吃涼性蔬菜、苦味菜、各種瓜類,少食高油高脂食物。充足的睡眠可使大腦和身體各部分都得到充分休息,既利于工作和學習,也可以預防中暑。
“一旦出現頭暈、心悸等中暑癥狀,要立即去通風陰涼處,多飲水,也可服用一些防暑降溫藥物,必要時應立即就醫。”傅春生還建議,市民可以適當隨身攜帶一些清涼油、仁丹、風油精、藿香正氣水等,以備不時之需。記者 馬冰璐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