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合肥的馬女士(化名)從安徽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出院,并向該院急診重癥醫學科送上了錦旗。馬女士因為熱射病,在重癥醫學科治療了十余天,她是該院今年收治的第四名熱射病患者。“近幾年,高溫天氣增多,熱射病患者也明顯增多。”該院急診重癥醫學科副主任醫師左和平介紹,熱射病為中暑最嚴重的一種情況,死亡率較高,“從輕微中暑發展到奪命熱射病,往往只在一瞬間。”
患者暈倒路邊 核心體溫高達41℃
時值“三伏天”,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威力更強的中伏、末伏正帶著高溫+高濕的“桑拿天”洶洶而來!在這種“上蒸下煮”的高溫熱浪天氣里,必須高度警惕極其危險的“高溫刺客”熱射病。
馬女士在工廠的車間上班,據介紹,當日在車間工作時已感到不適,下班途中忽然體力不支,暈倒在路邊,被路人發現及時聯系救護車送到了醫院。
“患者送到醫院時,核心體溫最高達41℃,典型的熱射病,情況非常危險。”左和平介紹,熱射病作為最嚴重的中暑類型,其核心危害在于“人體核心體溫的失控飆升”,也就是人體核心體溫超過40℃,并伴隨意識障礙等癥狀。
據其介紹,至目前今年該院已經收治了四名熱射病患者,患者多為戶外工作者以及高溫高濕的車間環境中的勞動者。“可能是與氣候有關,近幾年高溫天氣增多,熱射病患者也明顯增多。”
就像臟器在被“烘烤”
熱射病是最嚴重、最致命的中暑類型,是因為暴露于熱環境和(或)劇烈運動所致的機體產熱與散熱失衡,以核心體溫>40℃和中樞神經系統異常(如精神狀態改變、抽搐或昏迷)為典型特征,并伴有多器官損傷的可致死性綜合征。
據介紹,患者往往突然發病,體溫升高可達40℃以上,開始時大量出汗,然后出現“無汗”,并伴有干熱和意識障礙、嗜睡、昏迷等中暑神經系統癥狀,死亡率較高。約5%病例發生急性腎衰竭,可有輕、中度彌散性凝血,常在發病后24小時左右死亡。
“人體臟器多由蛋白質構成,40℃以上高溫會像‘烘烤’一樣導致蛋白質水腫、變性、壞死。”左和平強調,這種損傷對中樞神經和心肌細胞是不可逆的,即便肝臟等再生能力較強的器官,也難逃脫功能受損的風險。
“刺客”目標:高溫、高濕環境下
誰會是熱射病“刺客”的目標?“可能大家只關注到了高溫,但高濕環境同樣是警報。”左和平解釋,
醫學上分為“勞力型熱射病”和“經典型熱射病”兩類。勞力型多見于戶外高溫環境下進行高強度訓練或從事體力勞作的青年人群,高強度體力活動疊加高溫,易導致體溫驟升。
而經典型熱射病的“潛伏性”更強,更需警惕,常發生于看似不太高溫(如32-35℃)但濕度極高的密閉環境中,尤其威脅兒童、老年人及慢性病人群。
左和平打了個比方:“高濕環境如同裹了層濕棉被,人體皮膚賴以散熱的關鍵通道——汗液蒸發和對流被死死堵住。”此時即使靜坐不動,熱量也會在體內不斷積聚,最終導致核心體溫飆升,引發危險。
很多老年人,為了省錢,不舍得開空調。主觀上不想增加孩子負擔,客觀上皮膚對溫度感知已不靈敏,會說“不熱”,其實他的體溫調節機制和耐受力已經下降,“不熱”的時候一樣會中暑。且老人中暑會誘發其他疾病,更危險。
不要“扛一扛”危險“一瞬間”
“從輕微中暑到奪命熱射病,發展惡化往往只在一瞬間。”左和平指出關鍵:當出現大汗不止、心慌、胸悶,或日常勞作時突然感覺體力不支、心跳加快,就是身體發出的“預警信號”,需立即停止工作,到陰涼處通風降溫,補充含電解質的液體。
對于現場急救,左和平強調“降溫是黃金法則”:若發現他人意識模糊、身體滾燙,應迅速移至陰涼處,用涼水擦拭身體或將冰塊置于腋窩等大動脈處降溫,并立即撥打急救電話。
“不少勞動者總想著‘扛一扛’,‘扛一扛’就過去了,但熱射病最怕硬扛。”左和平呼吁,高溫高濕季節,戶外及密閉環境工作者需加強防護,公眾也需警惕“不高溫也中暑”的情況,所以不要“扛一扛”,很容易把自己扛進去,科學預防才能避免悲劇發生。
怎樣預防、處理熱射病?
1、預防是關鍵,“躲”為上策:
避開高溫、高濕環境,計劃出行安排,盡量安排在早晨或者傍晚,且盡量多在背陰處活動或休息。
2、喝水有講究,別等渴了再喝:
少量多次充足飲水,注意補充鹽分和礦物質。
如需在高溫環境里進行體力勞動或劇烈運動,推薦每小時補充2-4杯清涼且不含酒精的水、淡鹽水或運動飲料等。避免攝入大量糖分或者過涼的飲料。
3、熱射病是急癥,現場急救核心是快速、有效、持續降溫:
立即脫離熱環境。迅速將患者轉移至通風陰涼處,盡快除去患者衣物以利散熱。有條件的轉移至有空調的環境,建議室溫保持在16-20℃。
迅速降溫。可采用涼水噴灑配合持續扇風,實現蒸發降溫;或用冰帽、冰枕或紗布包裹冰袋放在頸部、腹股溝、腋下等部位實現冰敷降溫。針對勞力型熱射病,可采用冷水浸泡的方式降溫。
救助病患的同時,及時轉運,尋求醫療救助。
(安徽商報 元新聞記者 汪漪 王士龍 實習生 王焱麗 通訊員 戴睿 劉理揚)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