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至6日,東北財經大學“皖韻青承·文脈薪火團”實踐團赴安徽歙縣、黟縣及廬江縣,開展以“傳承中華文脈·激活皖地非遺”為主題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團隊聚焦徽墨、古村文旅、民宿產業及礬礦遺址,通過“金融賦能+文旅活化”雙軌模式,實地調研并建言獻策,助力皖地優秀傳統文化在鄉村的“活態傳承”與創新發展。
千年徽韻,探尋文化金融血脈
實踐團首站抵達安徽省黃山市歙縣,并專訪了歙縣老胡開文墨廠廠長、徽墨研究所所長、中國歙硯研究所所長周美洪。作為中國唯一一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徽墨”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周美洪在采訪中分享了徽墨非遺產業的金融化路徑。經大量調研發現,企業在初期階段主要依賴傳統的銀行貸款,通過房產或土地抵押獲取資金,近年來隨著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力度的加大,政府專項補貼和扶持資金已成為重要補充。但周美洪也坦言,光靠政府還不行,“我們作為傳承人,還要靠自己的雙手吃飯”。
實踐團與周美洪廠長交流并合影
在非遺傳承過程中,原材料短缺與人才培養正成為突出挑戰。周美洪表示,松煙、桐油、歙硯石等核心材料依賴外地供應,行業面臨接班人斷層問題,“需要實實在在干活的優秀員工”,團隊和周美洪關于如何在資源受限條件下堅守工藝品質等問題進行交流。團隊結合專業所學建議,一方面可建立原材料戰略儲備機制,與產地簽訂長期供應協議;另一方面應構建"現代學徒制+校企合作"的雙軌培養體系,通過設立非遺傳承獎學金、創辦大師工作室等方式,吸引年輕人才扎根傳統工藝。文墨廠工作人員對團隊提出的意見與建議給予了肯定,廠方面將根據運營情況和工廠實際需求進行整體規劃。
走進黟縣,深研鄉村產業發展
團隊抵達黟縣宏村后,圍繞“金融+文旅”融合展開調研。在黟縣宏村講解員汪瑞華的帶領下,團隊深入民宿一線,訪談經營者、觀察游客結構,圍繞客源維護、服務特色、運營收益等方面開展調查,并針對“文化融合不足”“生態設施滯后”等痛點提出相應對策。汪瑞華表示,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宏村剛開始發展旅游業時,主要依賴自然景觀作為賣點,對村民的限制較多,導致村民缺乏積極性,現在情況已有很大改觀,政府也不斷推出一系列更具體的“文旅富民”政策。
實踐團與黟縣農商銀行相關負責人交流并合影
針對徽州非遺傳承及相關文旅項目,銀行設有“民宿貸”等特色貸款產品,“無論是本地創業者還是外地投資者,只要符合條件,均可申請支持?!毕嚓P負責人介紹。團隊經系統性走訪發現,當地銀行雖然推出了民宿貸、非遺貸等產品,但八成農戶表示從未聽說,信息傳遞滯后,因此團隊提出建立文化項目專屬信貸通道,對非遺工坊、古宅修繕等設立免抵押信用貸,并引入文化遺產保險降低風險。次日,實踐團成員在宏村參與傳統魚燈制作與扎染體驗活動,并與當地游客互動交流,深入了解這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制作工藝與文化內涵。
團隊成員在黟縣宏村體驗省級非遺魚燈制作
廬江實踐:金融賦能文旅新態
團隊在廬江縣文旅局的大力支持下,深入三家典型特色民宿開展崗位實習與調研。數據顯示,近幾年,廬江縣民宿產業異軍突起,成為鄉村振興和村民致富的重要抓手,民宿產業已成為一種依托鄉村資源而興起的產業形態,正日益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動力。但調研發現,民宿產業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群眾信心不足,對市場缺乏信心;家庭式民宿中大多數管理人員、從業人員、服務人員為當地留守村民,經營服務理念整體不高;消費業態單一,缺乏完整的旅游產業鏈;政策宣傳不夠、建設運營指導方法不多等情況。對此,團隊提出“非遺主題民宿”“農耕體驗套餐”等特色化改造方案,得到了民宿管理方的認可。
團隊成員在廬江縣文旅局會議廳參加座談會
同時,團隊成員與當地文旅局各負責人共同召開了暑期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座談會,面對面進行了探討和交流。梅吉安書記在會上指出,推動安徽文脈傳承、注重綠色生態環境保護與基礎設施升級改造是打造特色文旅產業的關鍵舉措。結合專業所學和問卷數據,團隊成員提出了宣傳優化建議。以三大典型民宿經營模式的案例,總結歸納出了以“非遺+住宿+生態”為核心的特色民宿產業鏈條。
礬山遺址:重拾礦業時代回響
礬礦遺址之行,為實踐畫上厚重句點。在礦史館泛黃的照片前,老礦工講述的井下故事讓成員們觸摸到工業遺產的溫度。另外,在當日的探討交流中,團隊成員了解到,廬江縣將充分利用當地深厚的礬工業歷史文化資源、山水自然資源,堅持傳承保護與開發建設并重原則,打造集“千年礬都、富硒小鎮、雅宋老街、康養秘境”為一體融入長三角一體化乃至全國旅游圈的旅游度假目的地,目前各項建設正如火如荼地進行。
針對遺址開發面臨的權屬復雜、回報周期長等投融資難題,團隊提出創新性金融方案:建議開發“碳匯掛鉤債券”、試點“遺產保護貸”,推廣“景區托管+公益眾籌”模式,吸引公眾參與小額文物保護捐贈,引入社會資本參與礬礦遺址開發,設計沉浸式礦業體驗項目,并建立工業遺產保護基金。團隊成員程帆更借鑒國際經驗,提出將廢棄礦道改造為地下藝術空間,通過“工業遺產+當代藝術”的模式提升項目溢價能力,這些建議獲得文旅部門的高度認可。
老礦工在廬江磯礦遺址為實踐團成員講述礦井歷史
此次“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中,“皖韻青承·文脈薪火團”將課堂知識融入鄉村實踐,深入探索非遺保護與發展,并從金融視角為非遺項目的可持續發展建言獻策。未來,團隊將持續關注皖地非遺保護實踐,用專業知識與青春熱忱,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貢獻力量,讓千年文脈在新時代煥發勃勃生機。
實踐團在黟縣宏村實地考察民宿產業
(程帆 姚思嘉)
責任編輯:祁夢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