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正青春 安慶篇
聚青春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引領青年學子扎根基層開展實踐、服務家鄉建設,團安慶市委以“返家鄉”暑期社會實踐為契機,聚力繪就“筑基”“實踐”“長效”三個篇章,讓青年學子在實踐鍛煉中接受教育、增長才干、作出貢獻,為安慶高質量發展注入青春動能。
繪就“筑基篇” 夯實育人根基
精準開發實踐崗位。圍繞安慶產業發展需求和青年成長方向,與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等聯動,開發政務實踐、企業見習、文化宣傳、鄉村振興等四大類共計1034個實踐崗位,其中專業技術崗占比達65%。主動與全市63個精品示范村對接,了解其發展需求,為“三下鄉”實踐活動精準指引方向,實現崗位供給與學子專長的精準匹配。
立體開展宣傳動員。依托網站、微信公眾號等媒體平臺,發布“返家鄉”“三下鄉”等實踐調研需求公告,明確報名及實踐時間、錄取方式。今年暑期,共有156支高校團隊、3600余名學子來宜參加實踐活動。
全力做好保障服務。積極與用人單位協調,嚴格落實安全保障與基本補貼,為所有參與者統一購買意外傷害保險,協同校方教師和專業力量,共同保障實踐安全與內容深度,為學子們營造安全、有序、高效的實踐環境。
繪就“實踐篇” 彰顯青春作為
政務實踐錘煉本領。組織860名優秀學子進入市縣黨政機關、鄉鎮(街道),開展為期1~2個月的沉浸式鍛煉,參與辦文辦會、綜合治理、信訪接待等重點工作,引導大學生在實踐中積累經驗、提升技能。“這個暑假,在潛山市融媒體中心新聞剪輯的‘戰場’,我經歷了別樣的‘高溫’。”提到暑期實踐,廣西民族大學學生黃姝垚深有感觸,“為了保障新聞時效,我們經常連續七八個小時處理一線素材,但大家毫無怨言,因為我們的辛苦就是為了讓更多‘看不見’的辛苦被‘看見’。每次剪輯不僅是技能的提升,更是心靈的成長和職業理想的錨定。”
鄉村振興展現擔當。“風景美得很,故事講不出,急煞人!”宿松縣羅漢山村村民的聲聲嘆息,道出了鄉村旅游發展的痛點——游客因“無人講解”而興致全無。了解到這一情況后,團宿松縣委積極與徽商職業學院“小紅花”志愿實踐團隊對接。團隊成員深入村史館走訪老前輩,將本地故事精心整理并配上拼音提示,編制成散發著鄉土氣息的《羅漢山村旅游服務普通話手冊》。為讓村民快速掌握講解技能,實踐團隊還開設了“講解員淬煉班”。一位接受培訓的村民感慨道:“以前怕講不好,現在有手冊有培訓,心里有底了,游客也更愛聽了!”這場青春實踐,不僅為羅漢山的紅色旅游注入新活力,更在服務鄉村中展現了當代大學生的擔當與價值。
志愿服務溫暖民心。“山外青山樓外樓”“一山放過一山攔”......稚嫩的童聲在安慶市宜秀區白澤湖鄉文化站里此起彼伏,孩子們的小臉興奮得通紅。講臺上,19歲的大學生王佩玲正帶領孩子們玩轉“山”字飛花令——這場穿越古今的詩詞接力,拉開了公益課堂的夏日序幕。這個暑假,在團宜秀區委的組織下,王佩玲等6名返鄉大學生成為孩子們的“夏日引路人”。他們每日精心準備課件,讓知識變得生動有趣:飛花令的詩詞韻律、防溺水的自救口訣、黃梅戲的水袖輕舞、垃圾分類的實踐探索......類似的場景,在全市100多個社區同步上演。這也是今年團市委推行的“十大青年民生實事”之一的“愛心暑托班”。通過開班,不僅用知識與陪伴點亮了孩子們的假期生活,更成為大學生反哺家鄉、實踐成長的有效平臺。
繪就“長效篇” 鞏固實踐成果
建立情感鏈接,開展“青春行知鄉土情 筑夢助力新時代”2025青年學子家鄉行系列活動。市、縣兩級團委累計組織全國百余所高校近400名青年學子,走進當地紅色地標、文化景點和知名企業開展研學活動,加深他們對家鄉發展的認知與認同,實現從“實踐鍛煉”到“情感歸屬”的有效轉變。
健全反饋機制。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實時收集實習生表現、用人單位評價以及崗位適配度等關鍵信息,不斷增強實踐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確保實踐成效落地生根、產生持久影響。
發揮典型示范帶動作用。召開“返家鄉”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總結表彰會,選樹表現優異的集體和個人,激勵更多青年學子參與到社會實踐中來。
“青春行知鄉土情 筑夢助力新時代”青年學子家鄉行主題活動
北京大學“力行計劃”實踐團在安慶懷寧開展實踐活動
實踐錄
實習期間,我深入參與了團市委的新媒體運營以及青年活動的組織工作。在一次次微信公眾號推文的策劃、編輯與審核過程中,我深切領悟到,政務新媒體絕非僅僅是政策的“傳聲筒”,更需要運用青年群體喜聞樂見的語言,講好“黨政關切”與“青年需求”的“雙向故事”。通過組織“青年學子家鄉行”活動,我在“服務青年”的實踐里,成功實現了從“學習者”到“踐行者”的轉變,也真切理解了青年工作的本質在于“用心傾聽、用情服務”。
□北京理工大學 肖雨軒
這個暑假,我身著志愿者紅馬甲,在“愛心暑托班”與一群可愛的孩子邂逅。課堂上,孩子們高高舉起小手,踴躍回答問題,好奇的追問聲在教室中此起彼伏,我從中感受到一種純粹且蓬勃的求知渴望。汗水不經意間滑落,但我的內心卻被巨大的滿足感充盈——原來,傳遞知識的火種是一份如此幸福的責任。望著他們眼中閃爍的光芒,我仿佛重新尋回了學習的初心與力量,這小小的課堂,不僅播下了知識的種子,更在我心底留下了奉獻的溫暖印記。
□南京林業大學 胡 穎
回首“返家鄉”社會實踐的這段經歷,“揚帆計劃”里的自我介紹,讓一群“實踐者”初次相識;科普禁毒知識的講座,旨在預防不良誘惑;街頭宣傳時的采訪,則是為血漿事業進行推廣;在晨風集團的學習,使我對創業領域有了全新的認識;參觀博物館的文化之旅,仿佛讓我穿越了宿松的歷史長河;模擬救護的培訓實操,讓我在接過生命接力棒時,真切感受到掌心傳來的那份沉甸甸的責任。
這場實踐讓我明白,“返家鄉”從來不是簡單的地理意義上的回歸,而是讓我們站在青春的坐標點上,重新丈量故土的厚度,在熟悉的土地上,探尋陌生的感動與成長的力量。
□皖江工學院 齊 玉
書記說
以實踐為筆 以奮斗為墨
□團安慶市委書記 項 薇
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是增強大學生社會化能力、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路徑,是共青團落實“為黨育人”光榮使命的重要路徑。
近年來,團市委高度重視此項工作,將“揚帆計劃”“返家鄉”“三下鄉”等工作列入團市委“十大青年民生實事”,創新構建“需求庫+崗位庫+人才庫”聯動機制,全市每年累計開發政務實踐、鄉村振興、企業見習等實踐崗位超2000個,每年接待保障數百支大學生實踐和調研團隊。聯合清華大學、安慶師范大學等高校共建社會實踐基地,組織開展“青年學子家鄉行”“紅色研學”等品牌活動,積極探索“政策宣講+實踐鍛煉+就業銜接”模式,引導青年學子參與基層治理、非遺傳承、科技助農,幫助他們在服務家鄉中厚植家國情懷。
團市委將繼續加大與各高校團委在思想引領、典型選樹及社會實踐方面的合作,引領學子們以實踐為筆、以奮斗為墨,在建設現代化美好安慶的征程中書寫無愧于時代的青春華章。
(通 訊 員 周 亮 陳道暢 記者 徐 徐)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