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正青春 六安篇
聚青春
今年暑期以來,團六安市委認真落實省委、六安市委關于人才工作的部署要求,立足于支持廣大青年學子在六安“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深入開展具有六安特色的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共同書寫為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的青春篇章。
需求導向定項目
團六安市委將實施好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作為團組織為青年辦實事的具體舉措,6月下旬即謀劃制定《六安市2025年大學生暑期“三下鄉”“返家鄉”社會實踐工作方案》,明確“鄉約皋地 淬煉青春”活動主題,確定4個重點項目和4個專項活動,建立“市級統籌、縣級對接、高校實踐”的工作格局。圍繞工業強市、鄉村振興、基層治理、青少年安全自護等領域,廣泛摸排基層需求,通過線上發布、定向邀請、建立“智匯皋城”青年學子工作站等途徑動員大學生組團揭榜。如對接安徽農業大學22支團隊(含9支校級重點團隊)赴六安開展“百校千鎮萬村大調研”,活動范圍覆蓋該市所有縣(區)。
實踐領域廣覆蓋
團市委設計“現代產業研學”“和美鄉村研學”路線,組織大學生參觀高新產業、現代農業、農文旅融合項目等,幫助大學生感受六安蓬勃發展的時代脈動。積極拓展實踐鍛煉平臺,市縣兩級團組織征集發布政務實習、企業實踐、涉農企業實習崗位755個,引導本地返鄉大學生參與鄉村振興和基層社會治理,招募587名大學生兼任鄉鎮(街道)、村(社區)團組織副書記。暑期以來,來自清華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同濟大學等省內外高校154支大學生“三下鄉”調研團隊(1434人),以及1416名政企實習生、團組織兼職副書記,共計2850名大學生奔赴六安,開展包括理論宣講、紅色文化挖掘、民情考察、產業調研、愛心支教、關愛留守兒童、普通話推廣等在內的實踐活動。
資源整合護成長
聚焦暑期未成年人“看護難”問題,市縣兩級團組織充分利用鄉村希望小學、社區青年之家以及市青少年宮等團屬活動陣地,整合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返鄉大學生力量,聯合開辦愛心暑托班7處。強化項目支撐,深化上海——六安共青團“希望網校”合作,組織上海22名大學生到我市2所鄉村希望小學公益支教。突出青春元素,發揮大學生專業優勢,開展課業輔導和音美體、手工制作以及科普實驗等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貫穿青少年安全自護教育、法治宣傳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切實幫助青少年提升學習能力、拓寬成長視野、培養興趣愛好、增強綜合素質,深受基層歡迎。
保障提質促實效
團市委指導各縣(區)團委制定《暑期實踐工作手冊》,主動幫助對接實踐點位、推薦實踐線路,積極做好協調保障,并強化安全提示。團市委官網“青春六安”新增“青春知行路”專欄,動員在六安市開展暑期社會實踐的大學生團隊踴躍投稿,展示團隊的實踐歷程,分享實踐成果和體會感悟。團市委負責人分別赴相關團隊實踐地,看望慰問青年大學生。團市委職能部室、各縣(區)團委與大學生團隊建立常態化聯系聯絡,為后續工作開展搭建橋梁。
讓腳步丈量土地,讓青春在社會實踐中熠熠生輝。大學生們通過自己的真才實干凝聚青春力量、閃耀青春光彩。下一步,團市委將搭建更多青年學子與六安的聯動實踐平臺,動員更多大學生團隊來六安開展社會實踐,不斷優化青年人才在六安的成長環境,不斷提高實踐服務水平,引導青年大學生在六安大地上展現青春風采,增長個人才干。
安徽農業大學“鄉興蜂芒”暑期社會實踐團在金寨蜜蜂科技小院開展調研
實踐錄
奉獻社會可以從服務家鄉做起。作為從霍邱縣第一中學走出的清華學子,本次以清華“筑夢建行”實踐團支隊長的身份重返母校,能以綿薄之力服務家鄉教育事業,是此行的責任,亦是我莫大的榮幸。在這里,有通識課堂上投來的求知目光,探究課題中迸發的創意火花,文體活動中展現的青春活力,促膝長談中傳遞的信仰之光。我們相信榜樣的力量:有隊員把工位搬到教室門口,與各小組交流設計方案;有隊員每天很早來到教室,提前打開空調;有隊員推遲了歸期,讀完了實踐心得并逐一手寫回信。我們相信未來的可能,水木清華,將永遠守望著被夢想點亮的青蔥年華,靜待花開滿徑,再續青春詩篇!
□清華大學 楊安原
七月的風裹著蟬鳴,中國科大“菁菁芳草”實踐團第26年來到金寨縣開展社會實踐。六天里,我們參與家訪、科普、紅色教育等活動。走訪時,一位八十歲獨居老人拉著我們的手說:“現在日子好了,我們更要爭氣。”這簡單話語令人觸動。在縣革命博物館的展柜前、烈士陵園的松柏下,泛黃的照片和斑駁的軍號,讓我們真切觸摸到歷史的溫度;展廳里“再窮不能窮教育”的紅漆標語,仍鮮艷得刺眼——想起前輩們翻山送課本的模樣,我們突然懂了什么是“堅持生根”。金寨縣從物質到人的轉變,是老區人民用雙手改變生活的故事,也是鄉村振興的生動詮釋。金寨縣的蛻變讓我們堅信,鄉村振興既要塑形,更要鑄魂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蔣一凡
在金寨縣大灣村的泥土氣息里,藏著語言最本真的力量。作為“紅鄉語橋”實踐團的隊長,入戶調研時,老人們“聽得懂卻說不出”的無奈,讓我真切意識到推廣普通話不是任務,而是幫鄉親們推開一扇窗。實踐團的推普課堂上,看著村民們從擔心說不好到自信地用普通話讀詩,語言的力量在陪伴中悄然生長。實踐團走進習近平總書記座談會舊址與當地特色茶廠,更是讓我懂得:普通話不僅是文化載體,還是鄉村振興強有力的“助推器”。這次“三下鄉”實踐讓我明白,青年當以語為媒,傳遞紅色精神的厚度,助力鄉土綻放光彩。未來,我會繼續用行動架好這座“語橋”,讓青春與振興同頻共振,讓紅土地的故事,說得更響、傳得更遠。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高睿雪
書記說
青春與老區的“雙向奔赴”
□團六安市委書記 羅偉偉
青年是城市發展最活躍的力量,鄉村振興更需要青春力量的注入。近年來,六安市委、市政府把青年人才工作擺在重要位置,團市委積極當好“橋梁紐帶”,主動與省內外高校對接,吸引青年大學生赴六安開展社會實踐,走進六安、了解六安、宣傳六安。
2025年暑期,1434名師生帶著熱情來到我們的鄉村基層,他們宣講黨的創新理論、挖掘紅色故事、調研鄉村實情,與我們一同探索開展愛心暑托服務,為孩子們提供課業輔導、拓寬成長視野。在田間地頭、街道社區、希望學校等基層一線的實踐中,學子們既增長了才干,也為鄉村發展帶來了新思路、新活力,實現了青年與六安的雙向奔赴。
我們將持續完善平臺建設,用心做好服務保障,讓每個來六安的青年都能感受到溫暖,努力推動大學生實踐成果轉化,讓更多實踐成果在革命老區落地生根。
(通 訊 員 謝雨軒 記者 黃 慧)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