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正青春 宣城篇
聚青春
今年,宣城市繼續立足打造“沒有圍墻的社會大學”,堅持以人為本、系統推進,精心謀劃、精準施策,推動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走深走實。截至8月20日,全市發布社會實踐崗位4萬余個,吸引4.1萬余名大學生參與實踐,其中實踐團隊1163支、超2.7萬人,新建社會實踐基地34個。青年學子在鄉村振興、產業升級、文化傳承、基層治理等領域揮灑汗水,彰顯出青春賦能地方發展的強勁活力。
機制創新:從粗放對接向精準適配升級
宣城市通過強化頂層設計、優化資源配置,推動社會實踐工作提質增效。該市將崗位開發作為核心載體,深化人崗匹配,從“供需兩端”同步發力,推動實踐對接從粗放式向精準化升級,全面提升校地合作質量與效能。聚焦需求端,梳理形成174項“實踐項目需求清單”;在供給端,加強與高校精準對接,促進“學校所長”與“地方所需”相互匹配,實現資源高效整合。為保障實踐成效,該市創新建立“生活導師+實踐導師”雙導師制。生活導師由接收單位指派,負責解決學生食宿、安全等后勤保障;實踐導師則由行業骨干或技術能手擔任,全程指導業務實踐,助力學生快速提升專業能力。該市還通過開展問卷調查收集學生的意見建議,并及時優化實踐方案,形成“需求對接——過程保障——反饋優化”的閉環管理機制,讓社會實踐工作在精準對接、精細服務中煥發持久活力。
課題引領:從短期實踐向長效共贏升級
宣城市著力建立“課題征集——揭榜擔綱——過程管理——成果轉化”全流程閉環機制,動態跟蹤課題進展,并適時優化調整環節。截至目前,該市共征集211個社會實踐重點課題,高校揭榜課題189個,揭榜率達89.5%,部分成果初顯。上海外國語大學東方語實踐團前往涇縣琴溪小學開展支教活動,并發揮專業優勢拍攝外語推介鄉村的視頻,助力當地文旅資源走向更廣闊的舞臺。北京大學“力行計劃”研究生團隊結合實踐高質量完成《皖浙天路入口驛站及金沙鎮鎮域景觀設計》可行性研究報告。通過“地方出題——高校解題”模式,該市正逐步推動校地合作從短期實踐向長效共贏升級。
品牌賦能:從單一實踐向多元育人升級
宣城市精心策劃“校地攜手·智匯宣城”系列活動方案,從單一實踐向多元育人升級,通過品牌活動創新與特色項目落地,讓青春力量在實踐一線綻放光彩。“十大典型案例”“十佳信息”征集持續開展,“看宣城”社會實踐優秀資政報告評選、主題視頻展播等品牌項目接續推出,形成廣泛社會影響,相關信息及視頻獲主流媒體報道超800篇,有效擴大了活動的輻射力與感召力。56篇涵蓋鄉村振興、產業發展、文旅融合等領域的資政報告,為地方發展注入青春智慧。此外,各地結合地域特色創新活動形式,“青春市集”匯聚文創手作、地方特產,成為青年學子展示創意與活力的舞臺;“尋卡打卡”活動串聯歷史古跡、紅色景點,讓青年學子在探索中感受宣城的文化底蘊;“青春快閃”以歌舞形式演繹時代風采,用青春旋律傳遞奮進力量......一系列特色活動既豐富了實踐內涵,更讓青年學子在沉浸式體驗中深化對宣城的認知,以實際行動為地方發展添磚加瓦。
服務護航:從全域聯動向定制服務升級
宣城市緊緊圍繞“服務精細化、保障制度化”目標,聚焦關鍵環節破解痛點難點,努力讓每位來宣青年學子都感受到“家的溫暖”。該市健全“專人專責+部門協同”工作體系,持續深化“人才局+人社局+團委”聯動調度機制,要求各縣(市、區)明確專人專班負責大學生實踐實習實訓“三實”工作推進;統籌教育、交通、文旅等部門及鄉鎮(街道)、企業多方力量,織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服務網絡,量身定制“吃住行游”一體化保障方案,各地還為青年學子精心準備“實踐專屬禮包”“清涼包”等暖心物資。郎溪縣選聘本地青年學子擔任后勤專員,全程統籌食宿交通事宜;廣德市按每人每天100元標準落實食宿保障;寧國市協調人才公寓提供免費住宿等。力求以精細化服務為實踐活動保駕護航,讓青年學子安心實踐、舒心成長。
人才聚力:從實踐育人向招才引智升級
宣城市以社會實踐為紐帶,深化城市與青年學子的情感聯結,將實踐育人成效轉化為招才引智實效,構建“引才、育才、留才”閉環體系。該市強化政策供給與資源整合,編制《宣城市青年就業創業手冊》,涵蓋人才政策、創業扶持等7大類22條措施,各縣(市、區)同步推出本地化指南,第一時間推送實踐大學生,確保政策紅利精準觸達;強化就業創業銜接,梳理歷年實踐信息建立優秀人才庫,全周期嵌入“點對點招聘”服務,搭建直連橋梁;深化校地長效合作,寧國市推動高校研究生駐廠實踐,合肥工業大學為企業定向培養博士生,宣城經開區推行“雙導師制”,助力技術攻關與實戰型人才培育,讓實踐成為技術人才成長的“練兵場”。此外,該市聘任150名大學生兼職基層團組織副書記,鼓勵青年學子爭做家鄉的“青春代言人”,推動人才與城市同頻共振、共同成長。
宣城市將持續優化實踐機制,深化校地協同,推動更多青春智慧轉化為發展動能,讓社會實踐成為青年成長與地方發展的“雙向奔赴”。
青年學子在郎溪縣開設“陽光課堂”
實踐錄
作為郎溪縣郎川街道團工委兼職團干,這段實踐經歷讓我深刻體會到基層工作的瑣碎與不易,也讓我認識到基層工作不僅是政策執行的末端,更是連接政府與群眾的橋梁。整理資料、錄入信息看似簡單,卻需要耐心和細致,任何一個小的錯誤都可能影響后續工作的開展。雖然工作崗位很普通,但背后承載的卻是實實在在的責任與溫度。未來無論從事什么職業,這段經歷都會提醒我:腳踏實地、用心做事,才能為社會貢獻真正的價值。
□合肥工業大學 吳 越
在廣德市桐汭街道支教的過程中,青春與童心溫暖相遇。我們以學業輔導打基礎,用趣味手工激創意,更借“AI彩筆繪家鄉”讓科技賦能鄉村教育——竹海動畫顯生態之美,太極洞奇觀躍然屏上,黃金芽化作童趣IP......在畫筆間播撒愛家鄉的種子。團廣德市委的悉心保障為支教保駕護航。活動落幕之際,本地青年學子主動接力,讓“桐心未止,筑夢深耕”的承諾在鄉土間落地生根。此行不僅是以知識回應童真的溫暖實踐,更是青年學子獻給廣德的青春禮贊,為鄉村振興注入了蓬勃的生命力。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王 怡
今年7月,我們懷揣著探訪非遺瑰寶、追尋紅色足跡的熱忱踏上了涇縣這片土地,與這里的自然風光和歷史文化進行了深度對話。我們依托學院專業優勢深度挖掘涇縣特色文化資源賦能鄉村振興,量身打造“馬頭窯里”文化IP形象、特色LOGO標識系統、手繪文旅導覽地圖以及在地性公共藝術裝置。本次實踐推動了藝術教育與鄉村發展的有效融合,也對我們的專業技能進行了一次實戰檢驗,而涇縣美麗的自然風光與此行衍生的鄉土情懷,也將縈繞在我們每個成員的記憶與創作中。
□中國美術學院 陳勝熠
書記說
青春賦能熱土 實踐筑夢宣城
□團宣城市委書記 劉樂樂
近年來,團市委錨定大學生社會實踐這一重要載體,著力擦亮“三實”活動品牌,品牌影響力持續提升,在培育青年成長方面的成效也越發顯著。
宣城市連續四年承辦安徽省大中專學生志愿者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啟動儀式,始終堅持高位推動,建立定期調度、評估和總結機制。團市委推動實踐從“規模拓展”向“質效提升”跨越,“雙導師制”護航成長,212項重點課題精準對接高校資源,89.5%的課題被高校揭榜,北京大學團隊的景觀設計、上外實踐團的文旅推廣等案例,讓“地方出題——高校解題”模式落地生根。服務保障更顯溫度,“吃住行游”一體化方案、“實踐專屬禮包”等舉措,讓來宣青年學子感受到家的溫暖。引才留才更具力度,通過強化政策供給與資源整合,推動就業創業順利銜接,全力吸引更多優秀青年學子扎根宣城、貢獻力量。
團市委將從進一步挖掘地方需求、提升人崗匹配精度深度、“三實”工作與招才引智的銜接轉化等方面持續發力,讓更多青年學子與宣城雙向奔赴、共繪發展藍圖。
(通 訊 員 付立敏 記者 謝婷婷)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