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正青春 蚌埠篇
聚青春
“我是安慶師范大學自動化專業學生,剛才聽了企業的人才需求介紹,感覺像參加了一場就業招聘會,我覺得機會難得,所以想借此機會毛遂自薦一下。”在今年暑期的大學生與企業面對面活動上,朱俊澤如是說,并向企業展現了自己的專業技能與綜合素養。
大學生與企業面對面活動是今年暑期“雁歸珠城·青創未來”蚌埠青年人才交流營的子活動之一。活動中,團蚌埠市委邀請了40名蚌埠籍返鄉實踐大學生代表,與華鑫微納、中國兵器214所、中建材玻璃研究院、豐原集團、安徽柳工等當地龍頭企業負責人和留蚌就業青年人才代表面對面交流,共話珠城發展與青春未來。
每年寒暑假,團市委都會利用大學生返鄉契機,以“雁歸珠城 青創未來”蚌埠青年人才交流營為品牌牽引,扮演好返鄉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組織者、推動者、服務者角色,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促進青年學子與家鄉“雙向賦能”。
“青”眼再觀家鄉美
“近年來,固鎮縣積極探索‘非遺+經濟’發展模式,通過非遺產業化、市場化路徑,助力鄉村振興和縣域經濟發展。通過本次觀察活動,我們清楚認識到固鎮縣非遺經濟發展的巨大潛力和現實挑戰。”這是“青眸觀非遺”青年觀察團在今年暑期的蚌埠市青年觀察團成果展示賽現場,對團隊所作報告《“非遺+”融合發展:激發經濟新增長》的開篇陳述。
青年觀察團成果展示賽活動聚焦商貿、文旅、環保、鄉村振興、基層組織建設等主題,組織返鄉大學生自由組合成不同觀察團,自選觀察點進行實踐調研,以青年之視角觀蚌埠發展,以青年之聲音聚創新動能。
今年暑假共計13支隊伍、80余名返鄉大學生參與青年觀察團活動,形成實踐調研報告13份。
來自安徽中醫藥大學中醫學專業的大四學生孫錦瑞,是今年暑期新聘任的蚌埠市高新區山南新村社區團支部兼職副書記。近日他正在協助社區開展中醫養生宣傳。“居民們很感興趣,尤其是防暑降溫小技巧,對老年居民來說很實用。”孫錦瑞說。
為進一步增強基層團組織工作力量,拓寬基層團干部來源渠道,吸引返鄉大學生參與基層社會治理,今年暑期來臨前,團市委面向蚌埠籍大學生,發布了2025年基層團組織兼職團干部招募公告,選拔優秀青年學子兼任鄉鎮(街道)、村(社區)團干部。公告一經發布就報名火熱,經過層層選拔,最終44名大學生被聘任為基層團組織兼職副書記。加上年初寒假已經聘任的55名返鄉學子,共計99名蚌埠籍大學生在該市各鄉鎮(街道)、村(社區)開展實踐活動。他們以青春之力協助做好基層團組織建設、志愿服務、青少年自護教育、文旅發展、鄉村振興等基層治理工作,在實踐中增長才干,更增強對家鄉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三下鄉”再書鄉土答卷
“在為期一周的實踐活動中,從團隊成員的熱忱協作,到深入基層探尋產業脈動與教育現狀,所有不期而遇的溫暖與撼動人心的瞬間,都在我們的記憶深處鐫刻下鮮明的印記。”合肥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王東妹在“實踐歸來話成長”課題調研總結報告交流會中向大家分享了所在團隊在蚌埠市期間的學習實踐成果。
7月7日至11日,來自合肥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土木與水利工程學院,安徽理工大學化工與爆破學院的“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來蚌開展“青聚蚌埠——探尋皖北振興中的青春答案”課題調研活動,紅色文化探尋、企業實地探訪、愛心托管服務、文旅融合體驗、志愿服務活動等專項社會實踐讓來蚌大學生對珠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今年暑假以來,團市委接洽“三下鄉”團隊73個,855名青年學子深入基層實踐鍛煉。
安徽財經大學統數學院聯合國家統計局蚌埠市調查隊赴蚌埠市黃郢村、韓葛村開展“鄉村振興‘千村’調查”專項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用腳底板跑出來”一手資料,調研團隊采用“問卷+訪談”的雙軌模式,圍繞農業生產、收入水平、基礎設施、教育醫療等核心議題,累計發放問卷百余份,深度訪談農戶數十家。學生們走進田間地頭、農戶家中,細致記錄不同群體的政策知曉度與生活滿意度,建立起覆蓋經濟、社會、生態等多維度的基礎數據庫。
“師生們用專業學識服務鄉村建設,用赤子之心感知時代脈搏,真正實現了‘在實踐中育人,在育人中服務社會’的良性循環。”團隊指導老師說。
技能提升再加“雙向奔赴”
“參加這次活動,不僅沉浸式體驗了非遺竹編技藝,還增進了與返鄉大學生們的友誼和合作,收獲滿滿。”一位參加活動的學生說。暑假期間,“雁歸珠城 青創未來”青年人才交流營活動如火如荼地開展,交流營子項目“大學生技能學習提升班”第三課,30余名暑期返蚌及留蚌大學生一同學習體驗“非遺傳承 竹韻飄香”竹編畫。
為提升返鄉學子的綜合技能,團市委特別開設了大學生技能學習提升班,依托“蚌埠青年夜校聯盟”師資力量,針對大學生開設了應急救護培訓,擇業求職權益保護、職業妝造、非遺傳承、戀愛指南等課程,130余名學生熱情參與。
在擇業求職課程中,授課老師聚焦“高薪兼職”“掛名法人”“培訓貸”“就業歧視條款”等大學生求職高發陷阱,通過剖析典型案例,提醒學生們“求職不是盲盒抽獎”,必須擦亮眼睛、守住底線。面對求職風險,大學生既要依靠自身判斷力,也要善于運用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大學生們紛紛表示受益匪淺,獲得了實用的避坑“錦囊”。職場美妝自我提升課上,專業美妝師以職場通勤妝為示范,讓零基礎的學員也能輕松上手、快速掌握技巧。“這不僅是一堂技能課,更是一場關于自我認知與個人魅力的提升之旅。”學員說道。
團市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將繼續深入做好青年人才工作,進一步拓展青年人才“引育留用服”工作體系,擦亮“雁歸珠城 青創未來”工作品牌,持續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讓越來越多的青年人才在珠城這片沃土上綻放青春光彩。
大學生技能學習提升班——應急救護培訓
大學生與企業面對面
實踐錄
我有幸參與團市委組織的“雁歸珠城 長三角學子暑期蚌埠行”活動,真切感受到蚌埠作為皖北重鎮的歷史底蘊與發展活力。其中一個重點是“文化尋根”,垓下遺址公園的楚漢風云、津浦鐵路遺址的工業印記等,仿佛在訴說這座城市厚重的歷史積淀。“產業探新”環節里,我們參訪了中光電、硅光科技這些企業,親眼看到8.5代基板玻璃等高新技術成果,直觀感受到蚌埠“創新驅動”的產業轉型魄力。
這次活動不僅讓我更懂蚌埠“歷史——產業——城市”的三維發展邏輯,更讓我明白,在長三角一體化背景下,新時代青年如何在文化自信、科創突破等方面貢獻青春力量,助力長三角一體化建設。
□安徽財經大學 崔瑞杰
通過參加“青聚蚌埠——探尋皖北振興中的青春答案”課題調研活動,在紅色之旅和產業之行的實踐道路中,我們漸漸讀懂了蚌埠振興的“活態密碼”。
我們了解了超鋰電子、先導新材料,感受到自動化設備與戰略材料研發展現出的縣域產業活力,也讓我們知道企業對扎根型技術人才的迫切需求。豪悅服飾、華芳紡織的智能車間里,當地婦女兼顧家庭與就業的場景暖心,企業改善食宿、拓寬晉升通道及政企聯動的補貼政策等,彰顯著縣域平衡產業與人才的努力。
□合肥工業大學 舒震宇
五天的蚌埠實踐,是一次從理論到實踐的深度蛻變,讓我對“學以致用”與“青春責任”有了更深刻的體悟。
非遺體驗讓我明白,文化傳承不止于仰望,更需青年以行動接續;紅色教育筑牢信仰,讓我懂得今日安穩源于前人的堅守,我輩更要傳承這份擔當;產業探訪中,科技與產業的融合,讓專業知識有了具象落點,也讓我看清所學能為地方發展注入的力量;基層勞作與社區服務,讓我更加懂得“偉大出自平凡,實干方能扎根”;歷史尋根之旅,更讓地域文化的厚重與時代發展的脈搏同頻共振。
這場實踐讓我深刻感受到,青春的價值不在于空談,而在于將專業所長融入皖北振興的實踐中,以點滴行動,在時代畫卷上刻下青春印記。這不僅是一段經歷,更是指引未來的航標。
□安徽理工大學 陳玉蘭
書記說
打造青年“成長契約” 譜寫珠城“雙向賦能”
□團蚌埠市委書記 張 亮
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從來不是簡單的“暑期作業”,而是青年與城市“雙向奔赴”的“成長契約”,是青春力量服務發展大局的“實踐考場”。當前,蚌埠市正以“闖”的勁頭、“創”的智慧書寫高質量發展新篇,這既為青年成長搭建了廣闊舞臺,又需要青春力量注入新鮮動能。
要把社會實踐作為“鑄魂工程”來抓。引導青年學子在淮河兩岸的田間地頭、在企業車間的創新一線、在社區治理的服務現場等,把論文寫在蚌埠大地上,讓理想信念在實踐中扎根鑄魂。要把社會實踐作為“賦能紐帶”來建。以實踐為橋,推動高校智力資源與地方發展需求精準對接,無論是參加“雁歸珠城”交流營,還是通過“青年觀察團”調研,抑或是投身志愿服務,都是青年將學識轉化為生產力、將熱情轉化為發展力的生動實踐。要把社會實踐作為“留人伏筆”來做。用暖心服務讓學子感受蚌埠溫度,用發展前景讓青年看見奮斗希望。讓每一次實踐都成為“愛上蚌埠”的理由,讓更多青年選擇扎根這片熱土,共同譜寫現代化幸福蚌埠建設的青春華章。
(通 訊 員 王力弘 記者 沈思佳)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