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正青春 宿州篇
聚青春
近年來,宿州共青團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團省委部署要求,持續深化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堅持創新機制、打造特色、聚焦實效,引導青年學生在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為加快建設現代化新宿州注入青春動能。
機制創新聚資源
優化上下聯動機制。團宿州市委第一時間學習領會共青團中央、團省委有關開展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的通知要求,明確任務、明晰安排,建立“市級統籌、縣級落實、鄉鎮承接”的三級工作臺賬,每個實踐項目由1名團干部負責對接高校團隊、協調地方資源、跟蹤服務進展,實現實踐項目從申報、實施到總結的全流程閉環管理。強化資源聯動效能。精準對接需求,借助新媒體平臺廣泛發布實踐活動信息,積極組織崗前培訓,助力返鄉青年學子更好融入實踐崗位。在省內外知名高校推動設立10家學子歸巢工作站,覆蓋宿州籍大學生6000余人,通過各工作站有針對性地推送“三下鄉”“返家鄉”等實踐信息,進一步打破校地共青團工作信息壁壘,提升招募覆蓋質效。深化部門聯動寫作。聯合宿州市委組織部、市教體局、市人社局等部門,召開大學生社會實踐座談交流會,解讀青年人才留宿就業創業政策。及時對接高校,明確團隊重點需求,建立“崗位推送+需求對接”的聯動模式,實現“崗位發布——在線報名——雙向選擇——成果反饋”的精準匹配。暑期全市各級團組織共對接大學生社會實踐團隊53個,參與大學生835人,提供社會實踐崗位1584個。
特色融入增厚度
思政融入,讓“三下鄉”更有深度。聚焦堅定理想信念,組織大學生開展紅色教育主題活動,通過實地參觀、重溫入黨誓詞、專題黨課等形式,引導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深刻感悟紅色血脈的賡續重任。同時選拔政治素質高、理論水平強、表達能力好的青年大學生組成理論宣講團,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生動鮮活的事例,向廣大群眾宣傳黨的創新理論、方針政策和惠民舉措。文化融入,讓“三下鄉”更有厚度。挖掘宿州非遺文化資源,組織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社會實踐服務團深入碭山縣博物館和民間工作室,體驗傳統工藝和現代技藝有機融合的蘭花印染非遺項目,觸摸文化根脈。同時,大學生還通過短視頻制作、文創產品開發等形式,對非遺進行宣傳推廣,提升其知名度和影響力。團泗縣縣委以大運河歷史文化為切入點,組織合肥經濟學院大學生實踐團隊發揮法學專業優勢,圍繞運河文化遺產保護等開展學習和宣講,推動非遺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實踐融入,讓“三下鄉”更有力度。圍繞基層治理和民生服務,組織大學生參與社區服務、鄉村教育、文化傳承等工作,優化社會實踐服務方式,推動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實踐有效融合,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實踐過程中,帶領大學生到城市展館、重點項目、支柱產業等進行全方位、多角度觀摩調研,深度了解宿州發展、深入交流家鄉變化。
聚焦長效育新人
推動社會實踐工作從“點位示范”到“全面開花”。自2023年起,團市委整合社會力量,由市本級牽頭示范性開展“紅領巾學院”假期公益托管班,為少年兒童提供全天候托管服務。目前,全市團組織牽頭開設的紅領巾托管班已達41個班次,解決了家長的后顧之憂,服務少年兒童成長發展。同時,還將“少年軍校”“少年警校”“少年科學院”等特色項目納入托管班公益課程體系,一體化實施,推動社會實踐工作從“單向輸出”向“雙向賦能”轉變。宿州共青團通過深化“三下鄉”“返家鄉”和大學生實習“揚帆計劃”等社會實踐項目,實現了“服務地方發展”與“促進青年成長”的雙向共贏,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效益和人才培養成果。碭山縣打造“實踐+傳播”雙平臺,組建“大學生鄉村振興觀察團”,完成調研報告十余篇,形成了一批有深度、有價值、有特色的調研成果,為鄉鎮發展提供青年智慧。推動社會實踐工作從“短期活動”向“長效服務”升級。選拔1000余名在校大學生兼任鄉鎮(街道)團(工)委副書記,參與基層共青團工作。埇橋區三八街道港利社區團支部與巢湖學院“我是小小實驗郎”實踐團隊達成“校社聯動”長期合作意向,建立“一對一”結對幫扶精準需求清單,收集“心愿明信片”63張,通過“1+1”線上課業輔導等方式,為青少年提供常態化關心關愛。
青春因實踐而精彩,家鄉因青年而美好。下一步,宿州共青團將繼續深化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工作,創新實踐載體、提升服務效能,引導更多青年學生扎根宿州、服務宿州,讓青春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火熱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
合肥工業大學“三下鄉”實踐團隊在碭山縣消費扶貧地方館探訪特色農業產業鏈升級路徑
安徽理工大學“薪火相傳”鄉村振興實踐團隊聆聽抗美援朝老兵郭吉講述紅色故事
實踐錄
7月的碭山,熱浪裹挾梨香。我隨團隊用鏡頭記錄下百思農種植基地、壹號梨園傳感器數據,展望車間機械轟鳴,還有陳開森直播間的代言熱情、胡玉民指尖的靛藍、“盼盼小院”的綠意等。這些畫面藏著科技、產業、文化與青年活力,是鄉村振興的生動注腳。碭山有豐富的宣傳資源,盼未來系統挖掘,借多元平臺讓更多人看見其科技興農、產業融合與文化煥新的魅力。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孫雨琪
盛夏,我帶領團隊來到埇橋區汴北社區開展“三下鄉”實踐活動。在為期半個月的支教中,我們為孩子們輔導課業、科普化學知識,共同感受科學的奇妙。有同學問我,短暫的支教能給孩子們帶來什么?我想,激發他們對科學的興趣或許是最大的意義。我們與孩子們相識相知,共同成長,切身感受校地聯系的生動與溫情,留下了美好的假期回憶。 □安徽師范大學 蘇晨旭
這個暑期,我們來到了靈璧縣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在虞姬鎮靈光村七彩假日暑期托管班,帶領孩子們通過氣球實驗理解宇宙膨脹,他們眼中閃爍的驚奇與恍然大悟的歡呼,讓我深刻感受到科普連接理論與實踐的強大力量。這不僅點燃了鄉村孩子探索星空的好奇心,更是將高校資源下沉基層、服務鄉村教育振興并促進教育公平的生動實踐。 □中國礦業大學 呂文卓
在泗縣,我們走過大路口鎮的山芋加工廠、大莊鎮的千畝梨園、劉圩鎮的玫瑰庭院、虹城街道的絞瓜種植基地等。從“公司+農戶”模式到庭院經濟、農村電商,泗縣鄉村振興的鮮活實踐讓我讀懂了課本外的經濟學。鄉親們的笑臉與土地里的希望,讓我明白青春該扎根何處——用專業所學助農富農,就是最實在的成長,我們會帶著這份感悟,繼續為鄉村發展貢獻力量。
□安徽財經大學 張 宇
書記說
青耕宿州沃土實踐賦能振興
□團宿州市委書記 周 瑜
“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開展以來,團市委加強工作指引、鼓勵資源共享、推進以點帶面,各縣(區)團組織不斷強化與地方黨政部門的協調聯動,搭建在外學子與家鄉常態化聯系的實踐橋梁,有效提升活動實效,讓青年學子在鄉村振興一線綻放光彩。
一是突出精準對接。立足宿州“農業大市、皖北糧倉”產業發展需求實際,聚焦鄉村發展、治理、建設重點,梳理出教育幫扶、農技指導、醫療義診等需求清單,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復旦大學等10家學子歸巢工作站對接組織高校專業團隊“按需配菜”。
二是注重雙向成長。在服務過程中將宿州本地紅色文化、傳統文化等融入社會實踐,引導大學生在體驗社會、服務群眾過程中充分感受家鄉變化,讓“三下鄉”不僅是暑期實踐,更成為青年扎根基層的起點。
三是構建長效機制。選聘優秀返鄉大學生兼任鄉鎮(街道)團(工)委副書記,實地協助參與開展共青團工作,為基層一線注入源頭活水。結合學子歸巢工作站、“五有兩氣”青春精品示范村等品牌工作建設,推動實踐成果與地方需求對接,與鄉村振興青春建功行動銜接,通過“線上+線下”持續服務,以“青春之力”賦能鄉村振興。(記者 黃 慧)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