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響應“雙減”政策下的課后服務科學教育需求,7月12日至7月18日,安徽工程大學燃夢“化”語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走進蕪湖天門山街道廣福社區,將趣味化學實驗送進社區,點燃科學好奇心。該項目獲批2025年蕪湖市“蕪聚青春,共創未來”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優秀團隊,由安徽工程大學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2023級各專業學子共同組建。活動通過“演示+互動”的形式,將實驗室搬到社區,讓孩子們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近距離感受化學魅力,為社區注入生動鮮活的科普教育資源。
“解鎖未來燃料密碼”實驗率先登場。團隊成員先通過PPT展示氫能源在新能源汽車、充電寶中的應用,讓孩子們對“看不見的能源”建立認知。隨后,操作員將實驗臺上的鎵銦錫合金與鋁片反應并放入水中,細密的氫氣氣泡順著導管通入氫能源電池模塊——當連接導線的玩具小車無需插電就能緩緩移動時,孩子們立刻圍攏到實驗臺邊,發出陣陣驚嘆。團隊成員用“小鳥”與“鳥籠”的比喻解釋原理,連一旁陪同的家長都笑著說:“這樣講我們也能聽明白。
“大象牙膏”實驗讓現場氣氛瞬間沸騰。團隊成員首先展示了實驗材料:稀釋后的過氧化氫溶液、洗潔精、食用色素,以及關鍵的催化劑。當橙紅色泡沫帶著“滋滋”聲從錐形瓶中噴涌而出,高度超過20厘米時,孩子們的歡呼聲差點蓋過主持人的解說。“這是因為催化劑讓過氧化氫分解出氧氣,洗潔精把氧氣‘包’成了泡沫。”團隊成員一邊用PPT展示簡單反應圖,一邊對比“冰塊融化”和“泡沫生成”,幫孩子們區分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
“水果電池”實驗互動體驗環節中,孩子們有了動手實驗的機會。實驗員先展示了完整的操作流程并講解了簡單的原電池原理,孩子們分組體驗,實驗桌上整齊擺放著檸檬、銅片、鋅片、導線等材料,在團隊成員一對一指導下,孩子們開始制作水果電池。“我的燈亮了!”第一組成功的孩子舉著插有金屬片的水果歡呼。
“魔法熒光棒”實驗中,孩子們搖晃混合好的魯米諾試液后,透明液體瞬間發出藍色熒光,持續1分多鐘才變暗。“這和警察查案用的技術有點像,能讓看不見的痕跡發光。”主持人簡單的延伸講解,讓孩子們眼中的好奇更濃了。
團隊指導老師馬晨介紹:“這是團隊二度獲批市級大學生社會實踐項目,充分展現了學院“青年化學+”特色育人品牌理念,和孩子們一起,必須確保指導不斷線。”
(馬晨 章日成)
責任編輯:李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