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安徽大學“皖紅智現”暑期實踐團隊為深入探究數字化時代紅色檔案的傳播路徑,并深刻理解紅色文化蘊含的時代精神與價值,赴紅色檔案資源豐富的皖北烈士陵園展開調研。團隊通過參觀皖北烈士陵園、對話紅色宣講人許玉亭、發放線上線下問卷等形式,挖掘紅色檔案的數字敘事潛能,揭示其在助力紅色精神事業中永恒不衰的奧秘。
紀念館探訪:在光影流轉中感受歷史的溫度
調研首站,團隊參訪了皖北烈士陵園紀念館。在宣講人朱秋辰的引領下,一場跨越時空的“歷史對話”就此展開。朱老師以其生動而深情的講述,為隊員們揭示了件件文物的來歷、張張照片背后的故事和段段歷史的刻骨銘心。從銹跡斑斑的步槍、泛黃的戰地書信,到定格著烽火硝煙的黑白照片,這些承載著歷史溫度的真實檔案,蘊藏著無數動人心魄的故事:戰壕中戰士寫就的訣別家書,字字泣血詮釋家國情懷;群眾為支援前線推過的吱呀作響的獨輪車,聲聲回蕩軍民魚水深情;記錄軍民歡慶勝利的珍貴影像,定格的不只是喜悅瞬間,更是無數生命鑄就的和平曙光。這些細節讓塵封的歷史變得可感可觸,也讓團隊成員深刻領會到“檔案不僅是史料,更是有溫度的記憶載體”。
步入紀念館,感應式燈光系統立即響應,隨參觀者腳步逐一亮起,精準照亮相應展陳區域。朱老師為我們逐一講解了館內陳列的實物檔案,并特別指出,陵園下一步將重點推進數字化建設,運用高精度掃描與虛擬展示技術,構建數字孿生體。此舉旨在打破時空壁壘,使全球觀眾可在線清晰觀察文物肌理,甚至放大辨識歷史書信的筆鋒細節,在身臨其境的數字化體驗中感受歷史溫度,深刻體悟前輩留存的精神財富。
宣講人朱秋辰向團隊成員介紹館內展品
祭拜先烈:感受前人的擔當與使命
走出紀念館,在朱秋辰老師的引導下,團隊移步至蒼松翠柏掩映下的烈士墓碑區。一座座墓碑莊嚴肅穆地佇立著,碑面姓名雖歷經風雨侵蝕,依然清晰可見。在無名烈士紀念碑前——碑身醒目鐫刻著“你們的名字不詳,你們的功績永存”的蒼勁字體——全體成員肅然列隊,向為家國安寧獻出生命的英魂致以深深的三鞠躬,表達無限緬懷與崇高敬意。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陵園創新性地為眾多墓碑增設了數字化功能。參觀者通過掃描墓碑右下角的專屬二維碼,即可進入在線緬懷頁面。在該平臺上,以電子獻花、留言寄語等方式寄托哀思,便捷完成紀念儀式。這一融合“傳統祭拜”與“數字紀念”的新模式,既完整保留了緬懷先烈的崇高莊重感,又以契合時代的形式降低了年輕群體的參與門檻,有效拓寬了紅色記憶代代相傳的路徑。
團隊成員對著無名烈士之墓鞠躬
深度采訪:從老兵視角讀懂傳承的重量
參觀完畢后,團隊前往老兵宣講員——許玉亭的辦公室,與許爺爺進行了一場圍繞紅色檔案和數字敘事的對話。
推開許老辦公室的木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占據整面墻壁的深褐色立柜。柜體呈對稱三列式布局,兩側的玻璃柜格中莊重陳列著數十本燙金證書與紅色聘書;中間主柜上層最醒目處擺放著許老在人民大會堂與習近平總書記親切握手的珍貴合影;下層托架上則整齊碼放著宣講手稿——紙張泛黃,邊緣因反復翻閱已泛起毛邊。許老熱情歡迎安徽大學同學們的到來,并深情提及了自己與安徽大學的深厚緣分。
隨后,團隊成員與許老展開了主題式深度對話。訪談中,許老以親歷者視角娓娓道來選擇成為紅色宣講員的初心緣由,以及支撐他數十年如一日堅持宣講的精神動力。他不僅分享了宣講歷程中令人動容的珍貴片段,更揭露了諸多鮮為人知的紅色往事。臨別之際,許爺爺對當代大學生寄予殷切期望,他以“紅專并舉”四字箴言勉勵青年學子:既要成為紅色基因的傳承者,更要錘煉過硬專業本領,成長為對國家發展有突出貢獻的棟梁之才。
對話結束時,團隊成員與許爺爺并肩合影,鏡頭定格下兩代人對紅色傳承的共同堅守。
團隊成員與許玉亭合影
回顧與展望:讓紅色精神在創新中永續
本次實踐的最后,成員們有幸與皖北烈士陵園負責人李超局長對話。他坦言,對于即將改造的皖北烈士陵園,他們籌備了十年左右的時間。針對這幾年來皖北烈士陵園故事挖掘不深、感染力不夠的問題,改造后的烈士陵園將在紀念館內擺放更多文物,同時也會增加數字化的應用范圍,增強互動體驗,比如與英雄烈士隔空對話、線上閱覽烈士故事等。
李超表示,皖北烈士陵園建設過程中,每一位工作人員都以高度責任感投入工作。作為地處皖北革命老區核心地帶的蘆廟鎮,他們深知肩負著傳承紅色基因的歷史使命。這份責任不僅源于對革命先烈的深切追思,更來自守護精神家園的使命擔當。宣傳上,他們成立了紅色宣講工作室,這是全國首例;資金投入上,他們更是花費百萬,只為將這份紅色精神傳承下去。全體建設者以敬畏之心對待每一塊磚石,用專業精神詮釋著對歷史的承諾,讓烈士英魂得以安息,讓紅色血脈永續傳承。李超的話讓團隊成員深受觸動,也更明確了此次調研的意義——紅色檔案的數字化,既是技術層面的創新,也是對“初心”的堅守與延續。
團隊成員與負責人李超交流
此次亳州之行,安徽大學“皖紅智現”團隊不僅了解到紅色檔案的現狀與需求,更在與歷史的對話中深刻理解了“傳承”二字的重量。未來,團隊將結合調研成果,探索更貼合青年群體的紅色檔案數字敘事方式,讓紅色精神在數字時代煥發新的生命力。
陳桂婷 王梳蘋 齊佳冉
責任編輯:李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