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傍晚6時,湖濱步行街仍被暑氣牢牢包裹。35℃的室外溫度里,地面蒸騰的熱氣讓往來游客不時抬手擦汗,而一支身著紅色馬甲的隊伍已準時出現在步行街的關鍵路口——他們是安徽工業大學的“光合志愿”服務隊的志愿者,在此開啟為期2小時的志愿服務。這抹紅色,成了熱浪中最醒目的“便民標識”。
剛在崗位上站定,志愿者們便快速進入狀態。有人拿出提前標注好景點路線的筆記本翻看,有人打開手機確認當日動態信息:音樂噴泉的開放時間、西子廊橋越劇表演場次、周邊衛生間與休息點分布......這些提前做足的“功課”,是他們精準服務的“底氣”。面對圍在地圖前討論路線的游客,志愿者主動上前,抬手在空氣中劃出路徑,耐心講解著最佳路線,額角的汗珠滑落,也只是隨意抹一把,目光始終落在游客的需求上——那是對“被需要”的專注,也是對陌生人的溫柔。為讓服務更高效,志愿者們采取“固定崗+流動巡邏”模式。每20分鐘換崗時,紅色馬甲早已被汗水浸透,緊緊貼在身上,勾勒出年輕的輪廓——便立刻加入巡邏隊伍。他們的目光像細膩的網,始終留意著周圍,期間始終保持微笑回應其他咨詢。這些細碎的舉動,像一縷縷清風,吹散了游客的焦灼。
從指引路線、解答景點疑問,到看管行李、帶領尋找便民設施,2小時里,志愿者們累計為近200名游客提供幫助。晚上8時,隨著音樂噴泉尾聲的結束,湖邊人流向湖濱聚集,值守也接近尾聲。脫下馬甲時,志愿者們的手臂被曬得發紅,額頭仍滲著汗珠,卻沒人抱怨。有志愿者低頭看著被汗水浸濕的筆記本,上面記滿游客常問的問題,字跡雖有些模糊,卻透著認真;有人望向湖邊歡呼的人群,嘴角揚起笑意——那笑容里,藏著“被感謝”的滿足,也藏著“能付出”的驕傲。
“這些年輕人的熱情比天氣還熱。”一位受助游客的感慨,道出了這場值守的意義。光合志愿服務隊的2小時,或許只是湖濱無數志愿服務的一個縮影,但正是這一個個“2小時”的堅守,讓“志愿”二字有了具體的模樣:它是高溫下不褪色的橙色馬甲,是汗濕衣衫仍耐心的指引,是陌生人之間無需言說的信任。
當游客帶著滿意的笑容走向下一個目的地,當“謝謝”的聲音在步行街里不時響起,這抹紅色早已超越了“服務者”的身份——它是杭城文明的一道微光,雖微小,卻匯聚成了溫暖的星河,讓每一位途經的人都感受到:一座城市的善意,從來都藏在這些平凡又熱忱的舉動里。(通訊員 蔣杰)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