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智繪星火實踐團走進廣德市誓節鎮,開啟了一場跨越時空的航天文化探尋之旅。從603基地的鋼鐵發射架到英烈山的蒼松翠柏,從航天產業園的機器轟鳴到阮林村的墻繪丹青,實踐團以腳步丈量歷史,用鏡頭記錄發展,在三省交界的群山間,解碼這座城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歷史現場:在鋼鐵與忠魂間觸摸航天初心
廣德市誓節鎮603基地的晨光里,藏著中國航天的“第一縷星光”。實踐團成員站在52米高的T-7M火箭發射架旁,指尖掠過斑駁的鋼鐵支架,講解員“中國航天第一村”前任村支書靳方洪介紹,1960年3月,科研人員在這片山坳里用三個月建起中國首個探空火箭發射場,30余次發射試驗在這里鑄就了“兩彈一星”精神的雛形。1964年7月19日,中國第一枚生物火箭“T-7AS1”成功發射。1966年7月15日,小狗“小豹”和“珊珊”先后乘坐“T-7AS2”生物火箭成功發射并安全返回。靳方洪告訴同學們:“當時,小狗“小豹”因恐懼而躁動不安。年僅21歲的飼養員、上海姑娘趙秀花,克服對高空的恐懼,徒手爬上了50多米高的發射架。奇跡發生了,小豹在她的撫慰下安靜下來,隔著舷窗蹭她的手指。”這個瞬間,閃耀著中國航天事業對生命的尊重與使命的擔當。
在603基地發射的T-7M作為我國第一個自行設計研制并發射成功的液體火箭,南航智繪星火實踐團的同學們走到刻有“603中國探空火箭發源地”的紀念碑前,“熱愛祖國、無私奉獻”的字樣在陽光下格外醒目。
圖為靳方洪為智繪星火實踐團講解“603中國探空火箭發祥地”紀念碑
產業圖景:從深山試驗場到長三角航天高地
離開歷史現場,智繪星火實踐團驅車前往廣德市誓節鎮航天科技產業園。園區入口的規劃圖上,52.84平方公里的藍色區域在誓節鎮版圖上格外醒目。“一期11.63平方公里已見雛形,東至共享路、北至長興路、南至G50滬渝高速、西至省道S202。”園區管委會工作人員指著沙盤介紹,“我們依托603基地的航天基因,正打造航空航天電子電路、設備及零部件、檢驗檢測三大產業片區。”
實踐團來到車間參觀,機械臂精準焊接著衛星零部件,穿著藍色工裝的工人中,不少是返鄉的年輕人。“熟練技工月薪能過萬,”產業園負責人的話語透著欣慰,“產業園已提供5萬個崗位,現在年輕人回來了,外來人口也多了。”他指著規劃圖上的“海棠小鎮”:“我們要結合低空經濟,讓航天文旅與康養產業聯動。”誓節鎮石鼓村前任村支書唐元福指出:“過去‘369’(婦女、兒童、老人)留守的石鼓村,當下年輕人也多了。”
在產業園第三期工地,推土機往來穿梭,產業園負責人的聲音帶著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廣德離南京、杭州、上海近,土地、勞動力、電力資源豐富,要接住長三角的輻射。”遠處的塔吊下,“航天+智能制造”的標語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印證著廣德市誓節鎮從“農產品加工”到“航天產業”的轉型跨越。
圖為智繪星火實踐團參觀誓節鎮航天科技產業園
薪火相傳:用青春筆觸續寫航天答卷
誓節鎮街道的墻面上,正綻放著新時代的航天夢。智繪星火實踐團的同學們踩著腳手架勾勒線稿進行墻繪,協助誓節鎮營造航天旅游文化氛圍。左上角火箭沖破水墨群山,中段“小豹”和“珊珊”的剪影靈動鮮活,右下角科研人員的群像栩栩如生。村民們駐足圍觀,孩子們指著火箭模型歡呼,航天文化正順著南航學子的筆尖滲入鄉土。
實踐團走進誓節鎮街道開展航天IP旅游產業主題問卷調研。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當地不同職業群體對航天IP旅游產業的認知與開發意愿存在顯著差異。例如,普通居民對航天IP認同度高,多數支持航天旅游開發且愿參與非遺傳承,但參與度低、缺乏相關培訓,88.64%認為宣傳不足是主要阻礙;餐飲業主聯動意愿強烈,均希望開發航天IP菜品,卻受困于宣傳與成本問題。實踐團將根據問卷調查分析結果為誓節鎮當地更好地打造航天IP旅游產業提出中肯的建議。
與此同時,實踐團成員精心策劃為誓節鎮當地孩子們帶來了一堂別開生面的航空航天科普課。通過生動的圖片、淺顯的講解和互動問答,同學們不僅系統梳理了國家航空航天事業從篳路藍縷到星辰大海的重要發展階段,更巧妙地將這些宏大的歷史瞬間與孩子們腳下的這片“中國航天第一鎮”緊密相連。這堂浸潤著鄉土情懷的科普課,如同在幼小的心靈沃土中,精準播撒下了一顆顆名為“航天夢想”的種子。
暮色中的誓節鎮,603基地的火箭模型與產業園的塔吊在余暉中構成奇妙的呼應。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智繪星火實踐團的同學們望著這片土地,突然理解了靳方洪書記的話:“航天精神不是博物館里的展品,是讓發展如火箭般騰飛的引擎。”從深山鑄箭到產業興鎮,從歷史記憶到未來圖景,誓節鎮的“天地交響”正奏響新的樂章,而南航學子青春的筆觸,將在這片航天精神澆灌的沃土上淬魂。
圖為智星火實踐團成員給孩子們上航空航天科普課程
責任編輯:李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