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戶外自主游戲中,孩子們的目光被地上的樹皮吸引。“我們能用廢紙造紙,那樹皮是不是也可以呢?”童真的疑問瞬間點燃了探索熱情。合肥市長江路幼兒園小花園里兩棵枝繁葉茂的構樹,不僅提供了資源充足、安全可靠的本土材料,更與孩子們日常的觀察經驗相呼應,契合了“從生活中發現科學”的教育理念。循著這份對樹皮的好奇中三班開啟了一場傳統工藝與科學探究的碰撞之旅。
在老師的引導下,孩子們組成“樹皮造紙探秘小組”,以“形態特征記錄→園區植物測繪→標本對比驗證”為科學流程,運用自然筆記、形態比對等方法,最終選定構樹皮作為造紙原料,正式開啟了這場充滿挑戰與驚喜的造紙之旅。
第一階段:榨汁機實驗遇阻—樹皮為何“不聽話”?
第一次嘗試,孩子們用熟悉的榨汁機處理樹皮,卻發現樹皮像調皮的毛線團,死死纏住刀片,怎么也打不成紙漿!“樹皮太硬了!”“它有一層保護殼!”在熱烈的討論中,孩子們不僅觀察到樹皮與廢紙的差異,更通過教師的引導,初步了解了纖維素與木質素的奧秘,為后續探索指明了方向。
第二階段:古法智慧啟迪,向傳統工藝取經
面對難題,孩子們從李子柒古法造紙的視頻中找到了靈感!原來,樹皮需要先浸泡“洗澡”軟化,再曬干煮制很長時間,最后用石臼舂搗“松筋骨”。但視頻中的復雜步驟讓孩子們犯了難:“這些工具太危險了,我們做不了!”視頻中的步驟成為了我們無法克服的困難。于是,家長們紛紛助力,成功得到了未捶打的構樹皮,孩子們終于可以安全嘗試古法舂搗,就像給樹皮做了一場科學小魔法,讓它從硬邦邦的狀態變成了軟綿綿的紙漿!
第三階段:舂搗初體驗,時間與力度的秘密
舂搗后的樹皮真的能變成紙嗎?孩子們迫不及待地開始第二次嘗試,可晾干后的紙張依然坑坑洼洼,樹皮碎片“頑固”地露在外面。原來,雖然泡軟的樹皮已經松開了“保護殼”,但纖維們還是喜歡“手拉手”聚成一團。舂搗時間不夠、力度不夠,就像揉面團沒揉均勻,纖維沒有完全打散成細細的“小面條”,所以抄紙時,長纖維和樹皮碎屑就會在紙里“站出來”。
第四階段:優化制漿工藝,細化纖維處理
“我覺得舂搗時間要達到三分鐘?”“舂搗時間要達到五分鐘,力氣還要大,紙漿才會細膩”孩子們大膽猜想,并分組展開“纖維細化大挑戰”。分組進行對比實驗:用沙漏計時,一組舂搗三分鐘,一組舂搗五分鐘;有的輕輕捶打,有的加大力度......通過控制變量、記錄數據,他們驚喜地發現:舂搗時間越久、力度越大,紙漿越細膩,造出的紙也越平整!
第五階段:跨學科融合,讓探索更精彩
孩子們像小小藝術家一樣在紙漿中加入花瓣、樹葉制作創意紙張,當一張張平整又充滿創意的構樹皮紙誕生時,孩子們的臉上洋溢著自豪與喜悅。
這次科學探究活動,孩子們不僅掌握了造紙的科學原理,更感受了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的智慧,萌發了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同時,用可再生的構樹皮造紙,也讓“變廢為寶”的環保理念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未來,幼兒園將繼續支持孩子們的奇思妙想,讓每一份好奇心都能綻放獨特的光彩!
王友鳳
責任編輯:李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