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49個“國際博物館日”。兩天前,國家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程項目凌家灘遺址博物館開館試運營。
凌家灘遺址位于安徽省馬鞍山市含山縣銅閘鎮(zhèn),是中華文明“古國時代”第一階段的關鍵節(jié)點,創(chuàng)造了以祭壇、玉石器等為代表的璀璨文化,入選中國“第四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一
鷹首側視神采飛揚。玉鷹,是凌家灘玉器瑰寶中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凌家灘遺址博物館的館標。五千多年前,凌家灘先民借助這一圖騰遙望蒼穹;五千多年后,我們希望跟隨它的“視野”去探尋中華文明源頭的線索。
觀眾進入凌家灘遺址博物館 徐旻昊/攝
讓眾多線索落地故土,十字院落,中軸布局,航拍鏡頭下的凌家灘遺址博物館內,最大程度地集納了這片土地留下的文化密碼,它是安徽省首家遺址類專題博物館。
它是我之所來,也是我心之所歸。對于中華五千多年文明的探究,是為了叩問來時之路,將“傳說”實證為“信史”。
何以信不疑?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田野考古的數(shù)十年間,考古工作者在這片土地上深耕細作,從歷史的層頁中獲得新知。而基于科學嚴謹?shù)目脊懦晒年U釋與展示,則以遺址博物館的形態(tài)為歷史的層頁做出注解。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實證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目前批量的測年數(shù)據(jù)明確了凌家灘的年代為距今5800年~5200年前后,是長江中下游——巢湖流域迄今發(fā)現(xiàn)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時代中心聚落遺址。
自1987年第一次發(fā)掘至今,凌家灘共開展16次發(fā)掘,總發(fā)掘面積8500平方米,出土玉器、石器、陶器等文物近4000件,其中玉器1000多件。
精美絕倫的玉禮器,如玉人、玉龍、玉鷹、玉龜、玉版等在當時是獨一無二的;玉質、工藝、種類及功能等在當時是首屈一指的。2020年以來,考古發(fā)現(xiàn)了祭祀遺存、大型高等級公共建筑基址,完善了對墓葬祭祀?yún)^(qū)布局和遺址聚落格局的認識,找到了與大型墓葬、精美玉器相匹配的高等級生活遺存。
作為中華文明“古國時代”第一階段標志性遺址,作為五千多年中華文明的重要實證,作為長江下游地區(qū)文明化進程中的關鍵遺存、關鍵節(jié)點、關鍵區(qū)域,凌家灘為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和發(fā)展提供了實物例證,是當之無愧的“文明先鋒”。
二
在這片歷史遺跡原址建起一座博物館,讓珍貴玉石器等文物在原生環(huán)境中展現(xiàn),最大程度體現(xiàn)遺址的真實性與完整性,并為相關研究領域提供直接研究材料。由此說來,它堪稱文化景觀、自然環(huán)境、考古遺跡、博物館的有機結合。
何以信于人?做好考古成果的宣傳、推廣和轉化,向來是一個國際共識。讓文物“活”起來、讓遺址遺跡既說響“中國話”,也說出“世界語”,需要媒介、平臺、窗口??脊胚z址博物館作為中國博物館新的增長級,近年來已經(jīng)成為中華文明傳播傳承的有效窗口。
博物館展廳一角 王玉實/攝
凌家灘遺址博物館內集中展出陶器、玉器、石器、骨器等文物約1100件,其中珍貴文物數(shù)百件,包括首尾相連的雙面圓雕玉龍、刻有八角星紋的玉鷹、造型生動的玉人、史前最大的石鉞等。
參觀中,似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頭之惑:重達88公斤的玉豬陳列在哪兒?凌家灘玉龜、玉版、玉簽表達了怎樣的宇宙觀?給北京冬奧會金牌帶來設計靈感的重環(huán)玉璧足夠震撼嗎?凌家灘07M23號王者之墓出土約340件文物,其中玉器約210件,整座墓葬出土文物為何選擇集中陳列......
凌家灘玉器,已經(jīng)成為數(shù)十年來大眾廣泛認知的文化IP。玉石的“溫度”,代表了一種文明的高度。器簡工善,以玉為禮,傳遞千年,它們存在于考古成果闡述中,也存在于教科書、新聞紙的形象記載和鮮活表述中。它源自多學科的研究,也給多學科提供了養(yǎng)分。它來自中國、走向世界,讓中華文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更加具象化。
為了更有社會效益地轉化、傳播考古成果,多視角、多渠道、跨學科、融媒體的方式必不可少。多方面、多維度挖掘和闡釋凌家灘文化價值,構建凌家灘文化研究體系,拓寬文化傳承模式,強化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品研發(fā),整合遺址區(qū)周邊優(yōu)質旅游資源,是考古工作者和含山縣當?shù)厮餐Φ姆较颉?/p>
三
如何帶領觀眾通過一塊塊玉器,從先民“創(chuàng)工藝之先”,繼而理解他們“創(chuàng)復雜禮儀之要”“創(chuàng)社會復雜化之始”,最終得以“創(chuàng)文明新風”?
館內展示的虎首玉璜 徐旻昊/攝
文物在考古遺址的現(xiàn)場展示、在博物館中的創(chuàng)意展示,見人見事“再現(xiàn)”遺址,建構通識體系,闡釋文化內涵,形成從考古遺址點到大眾知識點的“閉環(huán)”。
遺址博物館與遺址公園在相互補充、相互印證、相互解答之間,達成對于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全方位注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理念下的大遺址保護傳承利用不斷探索新的模式,完成新的突破。
作為中華文明形成的重要標識地,凌家灘以“文明先鋒”的姿態(tài)闖入今天的視野,“在地文化”達成一方“文化高地”。
誰在遙望蒼穹?凌家灘依然有很多未解之謎等待考古工作者去探究與揭示,等待你我的回應,等待世界的回訪。
(聲明:稿件未經(jīng)授權,不得轉載)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