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手機掃描車輪上白底黑字二維碼,車輪的“身份”信息躍然“屏”上:批次號、序列號、車輪外徑......一目了然。
在這里,二維碼成了車輪的“身份證”,越來越多的高速火車穿上“國產跑鞋”,可感受到“馬鞍山造”的“速度與激情”。
“每張二維碼都獨一無二,既保障了產品品質,又方便了質量追溯。”寶武集團馬鋼軌交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馬鋼交材”)總經理助理謝峰告訴記者,為加速車輪電子標簽推廣,目前正在與國鐵上海局聯合試驗二維碼激光蝕刻與識別技術,擬推出永久性二維碼,實現輪軸全生命周期管理。
走進位于安徽省馬鞍山市的馬鋼交材生產車間,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繁忙而有序的車輪產線。
拾階而上,來到參觀通道,透過操控室玻璃,只見一塊塊鋼錠在環形爐中加熱到橙紅色,隨后被鍛壓成輪坯,一環接一環,進入下一道工序。
馬鋼交材的前身,是成立于上世紀60年代的馬鞍山車輪輪箍廠,該廠徹底改變了中國火車只能用“洋箍”“洋輪”的歷史。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馬鋼交材已經成為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綜合研發制造能力處于世界先進水平,產品實現譜系全覆蓋,出口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
“其中有我們曾經學習的對象德國,反向出口,實現了‘徒弟’把產品賣給‘師父’的逆襲。”謝峰形象比喻道。
對于馬鋼交材來說,盡管有普通列車車輪生產的基礎,但生產高速車輪,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從頭再來。
從結束“洋輪”歷史的“爭氣輪”,到如今十五年磨一劍助力“復興號”的“高速輪”,再到產品走出國門領跑世界的“風火輪”......馬鋼車輪丈量的每一條軌道,都彰顯著中國制造的實力和魅力。
裝有馬鋼高速車輪的復興號列車自2023年9月正式開始載客運行,最長的安全服役里程已超過140萬公里;裝有馬鋼高速車輪的CR450動車組樣車也于去年年底在北京發布,進一步展示了寶武馬鋼“國之重器”的能力和擔當。
小車輪,大擔當。重達300多公斤的高速車輪不僅是高技術、高質量和高風險產品,也是高速列車系統中公認的“塔尖”產品。
如今,馬鋼交材錨定“成為全球軌道交通輪軸產業領軍企業,讓世界信賴馬鋼輪軸”的愿景使命,實現了生產過程的科學化、智能化和標準化,保證了產品質量的穩定性。
“方寸二維碼,是馬鋼車輪聯通外界的一張名片。”謝峰滿臉自豪道,這正是馬鋼交材敢于給每個車輪打上“身份證”的底氣所在,也是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型過程中,工匠精神和科技自立自強的生動體現。
(唐維紅、張磊、汪瑞華、李希蒙、張俊、苗子健、陳曦)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