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寧縣馬廟鎮中心學校黨支部專職副書記 黃景新
習近平總書記在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辦好思政課,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其中,“培養什么人”是立德樹人的任務目標;“怎樣培養人”是構建科學的育人體系;“為誰培養人”是旗幟鮮明的政治方向。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思政教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應充分彰顯政治引領和價值功能。在正確認識目前的短板弱項、精準分析其中的難點堵點、有效探索科學的方法路徑基礎上,寬展思政教育視野,豐富思政教學資源,挖掘思政教育元素,開發思政育人課程,暢通“貫”“融”“鏈”,引導廣大青少年從小在心靈里播下真善美的種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從而培養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的時代新人。
突出關鍵地位,貫通貫穿思政課程動力軸。“澆花澆根,育人育心”。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就是要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思政課既要在課程體系構建上做到主線銜接,凸顯導向性和漸進性“聚人氣”,也要在教學內容編排上做到科學嚴謹,蘊含思想性和理論性“揚正氣”,更要在教學方法運用上倡導活學活教,體現親和力和吸引力“接地氣”。思政教師要善于運用好啟發式、互動式、體驗式等教學方法,打造內容精、設計巧、講授活、形式美的“金課”。善于把“有意義”的事情講得“有意思”,把大道理說得生動易懂、娓娓動聽,既做到入理入情,在“講什么”上有態度;也要做到入腦入心,在“怎么講”上有新意。全力引導學生在主軸線上不偏航,養成良好習慣,塑造優良品德,培養健全人格,堅定理想信念,站穩人民立場,增強“四個自信”,厚植家國情懷,激發愛國情,立下強國志,付于報國行,積極投身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
強化統籌實施,融通融合課程思政潤滑劑。“同向同行,集群革新”。無論是思政課程還是課程思政,二者作為不同時期順勢而生的育人課程,都是黨和國家對主流意識形態建設需要的精準研判,對思政教育教學改革工作的科學定制。二者前后設定有序、銜接順當,彰顯黨和國家對思政課程改革發展態勢的精準把脈和科學決策。課程思政作為思政課程的“內存擴展”,具有強大的育人合力和協同效應。因此,學科教學中實施過程中,不僅要關注顯性知識層面上的“術”,更要注重隱形思想層面上的“道”。課程思政的實質就是發掘其他各門課程的思政元素,關注其專業特點、知識結構、思維模式和價值取向上與思政教育的融合,從而開展融入式、滲透式思政育人。文史哲類專業課程要突出體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重視價值引導和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不斷增強學生的“四個自信”;自然科學類專業課程要注重把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貫穿滲透到專業課教學中,突出培育科學精神、探索創新精神,引導學生增強人與自然環境和諧共生意識;理工類專業課程應專注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歷史使命感、家國情懷、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和審美能力等等。如此,思政教育由思政課程的“單一陣地”,轉向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綜合戰場”,各門課程逐步在同向同行、融通融合中形成更高一級、更科學完備的協同育人機制。
注重途徑拓展,鏈通鏈接育人資源耦合齒。“知行合一,美美與共”。近年來,“大思政課”創新理論研究成果為我們思政教育突局破限寬展了視角、廣開了路徑,拓展了資源。德育滲透可以齊聚國旗下,愛國主義讀書講故事比賽可以榮登舞臺中央,厚植家國情懷可以開展研學旅行,見證黨的百年奮斗歷程可以移步紅色教育基地......思政教育要尋求育人資源與思政元素的契合點,善用“移動的思政課”,打破課程固定在學校的場域性限制,從時間和空間上得到了無限的延伸和延展,規劃育人鏈,使得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從而達到育人質量知行合一、美美與共的效果。
責任編輯:李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