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業大學團委書記 趙穎虹
這個暑假,近萬名工大學子們在“社會大課堂”中學習、實踐、思考、成長。安徽工業大學圍繞紅色基因傳承、理論普及宣講、發展成就觀察、服務黨政大局、就業創業實踐、基層志愿服務等六大主題,設立“挑戰杯”特別專項團、愛校榮校尋訪團、移動科普團、鋼筋鐵骨團以及紀念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專項團等五大專項社會實踐團隊,組織師生深入社會一線,讓學生帶著專業課中的問題、思政課中的思考以及成長中的迷茫走進工廠車間、田間地頭、社區基層,將實踐打造成連接理論與現實的“轉化器”,推動學生實現“帶著問題出發,帶著答案歸來”的閉環成長。
一是帶著專業課上的問題到一線尋找真實答案。緊扣工科特色,學校組織“鋼筋鐵骨團”“挑戰杯”等專項團隊,讓學生帶著專業課上的疑問深入企業、社區等一線。機械、冶金專業學子跟蹤鋼鐵智能生產線,對比教材中“軋鋼精度標準”與實際生產中的誤差,直觀感受理論與實踐的差距;建筑工程學院團隊丈量長江岸線,運用專業知識繪制生態保護方案,將課堂所學轉化為實際應用;商學院“住有宜居”觀察團在休寧縣調研時,結合專業為村民解讀住房公積金政策,把“理論公式”變成“解決問題的鑰匙”,深刻理解專業知識與社會需求的緊密聯系。
二是帶著思政課上的思考赴各地尋找時代答案。以紅色基因傳承、理論宣講等主題為牽引,學校引導學生帶著對“中國之治”的思考深入基層。公共管理與法學院實踐隊走進金寨縣走訪老兵后,對思政課上的“家國情懷”有了更深刻的體會,調研感悟兩次被人民論壇刊發;馬克思主義學院宣講隊在社區用“家常話”解讀黨的創新理論,電氣學院宣講團隊在宣講“兩彈一星”精神時,將“大國重器”與專業課的“精密制造”相結合,讓思政課的“大道理”在實踐中變得可觸可感。
三是帶著成長困惑在實踐中尋找人生方向。針對學生成長中的困惑,學校鼓勵學生們在服務社會中尋找答案。3000余名學生參與“揚帆計劃”“返家鄉”社會實踐等,通過服務、實習,學生們更清晰地了解了社會發展、行業內容,也更加明確了自身的角色定位和未來方向。
責任編輯:值班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