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學團委副書記 楊國志
為引導青年學子在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今年暑期,安徽大學持續組織開展豐富多彩、成效顯著的 “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2007支實踐團隊、超1.2萬名師生,奔赴安徽省、江蘇省、河南省等12個省份的80余個縣(市、區),開展鄉村振興促進、理論普及宣講、文化傳承創新等主題實踐。這不僅點燃了青年學子投身鄉村、服務社會的熱情,奏響了一曲激昂的青春奮進之歌,還成為了一堂生動的“行走的思政課”。
為推動活動走深走實,學校構建“雙導師+全鏈條保障”機制。在導師配備上,推行實施“雙導師”制度,為部分實踐團隊安排了專業教師和思政導師。專業教師憑借扎實的專業知識,在實踐中給予學生精準專業指導,思政導師則注重在實踐中對學生進行思想引領。如經濟學院“梧志興川”調研團67名學生分9個主題深耕績溪縣梧川村的發展,提煉“梧川模式”升級方案;在鄉村產業發展調研中,專業教師幫助團隊分析產業數據,提出針對性的發展建議,助力鄉村優化產業結構;思政導師則將“行走的思政課”融入實踐,在鄉村文化調研中引導學生領悟傳統文化魅力,增強文化自信,引導學生將個人成長與國家發展緊密相連。
安全保障實行“三維防護”,活動前開展專項培訓,覆蓋交通、應急等內容;為全體成員投保意外險;實踐中建立安全日報制度和應急預案,確保實踐安全有序。
“三下鄉”活動既為鄉村注入活力,又為學子成長賦能。校級綜合實踐團,由校團委統籌,聯動校工會、婦聯,各院系團委,績溪縣相關部門等,精心構建八大實踐板塊,涵蓋關愛兒童、紅色教育、科普惠民等核心領域。各團隊發揮專業優勢精準助力,如文學院整理地方典籍,計算機學院搭建信息化平臺,理工學科開展科普下鄉等,為鄉村振興與文化傳承作出應有的貢獻。對學生而言,實踐成為“知行合一”的課堂:在與村民同吃同住中深化國情認知,在解決產業發展、紅色傳承等實際問題中提升專業能力,更在艱苦環境中磨礪意志。正如參與學生所言:“腳下沾著泥土,心中才有底氣,這份經歷讓我們真正理解了青年擔當的重量。”
安徽大學將持續以實踐育人為導向,讓更多學子在祖國大地上書寫青春答卷,以實干之力服務社會發展。
責任編輯:值班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