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鐵道兵的‘金鑰匙’,就交給你們了?!薄澳銈円煤酶?,再接再厲?!薄袄^續發揚鐵道兵精神?!睅е鴼q月的沙啞,三名老兵的聲音卻依然洪亮。他們常年戶外施工被曬得黝黑的臉龐在陽光里泛著細碎的光芒,他們的手微微發顫,激動的心難以言表,褶皺的眼角笑成了月牙?!斑@是我們在工地過的最后一個‘八一’建軍節,特別有意義?!?/p>
青年職工接過象征鐵道兵精神的“金鑰匙”。
“逢山鑿路,遇水架橋?!?月27日,在中鐵十二局阜淮鐵路潁河特大橋斜拉橋工地會議室里,三名即將退休的老兵丁江華、朱新和張喜增把象征鐵道兵精神的“金鑰匙”交給青年職工,并送去祝福。今年也是中鐵十二局最后一批鐵道兵即將退休。
青年職工與三名老兵一起向“八一”軍旗敬禮。
1984年,原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第二師約1.7萬名官兵脫下軍裝、換上工裝,集體轉業改編為鐵道部第十二工程局。從此他們把青春“焊進”了鋼軌,他們跨過山、蹚過河、鑿過最險的隧道,他們將軍人本色,將鐵道兵的精神繼續融入祖國鐵路建設的每一寸軌道。如今,新時代的青年職工接過象征鐵道兵精神的“金鑰匙”,為了祖國的建設貢獻著青春、智慧和力量。
“我是2023年大學畢業來到這里的,初來伊始的第一堂課就是學習鐵道兵精神的企業文化?!苯衲?6歲的青年職工徐向東,黝黑的臉龐透著青春的氣息,本科畢業于河北省北華航天工業學院的他堅定地說:“了解了鐵道兵精神,內心深深地觸動了我,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要把鐵道兵精神化為無形的力量,用所學知識,為了祖國的建設貢獻出我的青春、智慧和力量,讓青春在祖國大地綻放光彩?!?/p>
三名老兵相互系好領口扣子,并相互拍了拍肩,“這感覺就好像回到了當年?!比媳嗷ハ嘧R會心微笑。
敬獻鮮花。
青年職工們捧著百合和康乃馨鄭重的敬獻給三名老兵,掌聲像敲在鋼軌上的碎石般密集。
兩名大學生記者定格老兵難忘瞬間。
正在進行暑期社會實踐的兩名大學生,安徽理工大學網絡與新媒體2023級4班的周欣然和銅陵學院2022級文學與藝術傳媒學院網絡與新媒體專業2班的莊駿捷現場見證著、感受著,并用相機定格下難忘的瞬間。
老兵們的目光穿過窗戶,落在不遠處正在澆筑的阜陽潁河特大橋斜拉橋上,那里,他們的“接力棒”已經握在青年人的手里。
老班長朱新翻看著青年職工遞來的項目規劃圖,指著潁河特大橋即將合龍的節點說:“當年我們修橋,靠的是人拉肩扛;現在你們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術’,搭建新的藍圖?!鼻嗄曷毠冇昧c頭,笑容掛在每個人臉上?!艾F在的項目管理更精細了,見證了一代又一代建設者把‘鐵道兵精神’刻進骨血?!敝需F十二局阜淮鐵路4標項目經理部黨支部書記丁江華,語氣里滿是欣慰。
三名老兵向“八一”軍旗敬禮。窗外天空藍得深邃,阜陽潁河特大橋上白云朵朵,施工機械仍在轟鳴,鋼軌延伸,通向更遠的地方......
青年職工王宏宇(右)與一分部項目經理、老兵張喜增(左)在精準測量鋼筋籠。
青年職工徐向東(右)感受到老兵的嚴謹踏實務實之風。
在施工現場,阜淮鐵路FHZQ-4標一分部項目副經理張喜增與青年職工徐向東彎腰湊近鋼筋籠,游標卡尺在陽光下閃著銀光,他對準密密麻麻的鋼筋節點,額頭的汗珠順著安全帽帶滑落,但仍在和青年職工激烈討論著施工細節,“主筋間距30厘米,符合設計要求”,他的聲音混著混凝土攪拌機的轟鳴但仍然透著股軍人的嘹亮。同時,二分部項目副經理朱新左手舉著對講機,右手在空中劃出一道弧線:“第8段梁體再往右偏2公分,注意與千斤頂同步,注意懸吊安全?!彼陌踩毕?,鬢角已染霜色,可喊起指令來,仍帶著當年在訓練場帶新兵的勁頭。陽光下,他胸前的工牌與老兵們交給他的金鑰匙同樣閃亮。
青年職工李興東(右)與二分部項目副經理朱新現場指揮塔吊作業。
“現在的項目管理更精細了,但鐵道兵精神‘逢山鑿路、遇水架橋’的勁兒沒變?!敝需F十二局阜淮鐵路FHZQ-4標項目經理部黨支部書記丁江華站在鋼筋堆旁,看著年輕人熟練操作智能測量儀,語氣里滿是欣慰。作為最后一批鐵道兵的“領路人”,他見證了這支部隊從“扛著鐵鍬修鐵路”到“敲著鍵盤控進度”的蛻變,也見證了一代又一代建設者把鐵道兵精神刻進骨血。
(記者 傅軍 通訊員 湯肖晶 學生記者 周欣然 莊駿捷)
責任編輯:李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