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至11日,安徽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師生實踐團赴六安市獨山鎮開展“茶耕鄉土·竹夢青春”主題實踐活動。
圖為實踐團與鎮團委書記張瑩瑩在獨山鎮人民政府合照
7月9日上午,實踐團抵達獨山鎮后,先后與裕安區獨山鎮團委、游芳沖村黨支部召開專題座談會。雙方圍繞“非遺傳承困境破解”“青年參與鄉村振興路徑”等議題展開深度研討。游芳沖村黨支部書記何云圣詳細介紹了當地“紅綠相融”的發展特色:依托“一鎮十六將,獨秀大別山”的紅色底蘊,融合六安瓜片非遺制茶技藝與康寧竹編創
新產業,構建起鄉村振興新格局。鎮團委書記張瑩瑩強調:“期待通過校地合作,以青年智慧激活非遺傳承新動能,在公益服務、雙創實踐等領域實現多輪驅動。”
圖為實踐團與游芳沖村黨支部座談會現場
匠心篇:一篾一絲總關情,百煉傳承守藝人
實踐團首站走進游芳沖村康寧竹編廠,拜訪全國三八紅旗手、非遺傳承人鄒紅。在竹屑紛飛的作坊里,鄒紅執篾刀如執畫筆,演示“破竹為絲、經緯交織”的傳統技藝。隊員們從破竹選材到編織全程體驗,深刻體悟“一寸竹絲三載功”的匠人精神。鄒紅坦言:“現在訂單不愁,愁的是接班人。希望年輕人能將竹編視為事業,而非僅憑興趣。”
圖為竹編廠工匠破篾抽絲現場
圖為實踐團成員親手體驗非遺竹編編織技藝
圖為實踐團成員采訪非遺傳承人鄒紅老師
茶韻篇:一葉凝香承古法,火工萬象譜新章
7月10日晨霧未散,實踐團已置身翡翠般的茶園,采摘鮮嫩茶芽,觀摩“竹匾晃葉”“炭火走焙”等核心工藝。紅齊茶廠老師傅演示“拉老火”絕技時感慨:“機器能監測萎凋,但火候拿捏全靠幾十年手感。”隊員們驚嘆于傳統技藝的智慧,更領悟到“守正創新”的非遺傳承真諦。
圖為實踐團成員清晨在茶園采茶的場景
圖為茶廠老師傅展示竹編晃葉技藝
在六安瓜片茶文化體驗中心,隊員們穿越千年茶史長廊,從唐代“廬州六安茶”到當代“國禮茶”,感受非遺茶文化的厚重底蘊。茶農創新性運用物聯網技術優化種植,始終堅守古法制茶精髓,這種“科技為用、文化為魂”的理念令實踐團深受啟發。
圖為講解員帶領實踐團深入了解六安瓜片的歷史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六安瓜片茶文化體驗中心合影
鑄魂篇:烽火淬煉英雄土,茶竹新生赤子心
午后,實踐團走進六霍起義紀念館,在巍峨的紀念碑前鞠躬致敬,聆聽徐向前元帥等革命先輩的英勇事跡。隊員們動情地說:“這片土地上的茶香與竹韻,因紅色精神而生生不息。”紀念館講解員指出:“紅色文化是非遺傳承的靈魂,青年一代需以革命精神砥礪文化自信。”
圖為實踐團在六霍起義紀念館內參觀學習
圖為實踐團在六霍起義紀念館前合影
育新篇:稚手編春傳古藝,童心繪夢新希望
7月11日,游芳沖村的兒童活動室變身“非遺工坊”。隊員們設計“竹編科普數學課”,引導孩子們通過經緯編織來理解幾何原理。參與活動的小學生驕傲地展示自制“航天員竹燈”:“鄒奶奶說我的創意能讓竹編‘飛向太空’!”
圖為實踐團在游芳沖開展公益課堂教學
圖為鄒紅老師現場教小朋友竹編技法
此外,結合專業特長,團隊走訪農戶調研當地農業生產現狀、非遺產業發展需求及民生關切,形成了珍貴的調研數據,為后續研究區塊鏈存證賦能數字化非遺提供了方向。
圖為實踐團成員來到游芳沖村實地走訪并進行農戶調研
回聲篇:燕歸巢暖非遺夢,青創賦能振興路
實踐團成員何祥輝作為獨山鎮籍學生,兼任游芳沖村團支部副書記,全程擔任“方言翻譯”與“文化橋梁”的角色。他感慨:“高校資源與鄉土情懷相結合,才能讓非遺‘活’得更精彩。隊員們也紛紛表示:“只有將論文寫在田野里,才懂得何為真正的文化自信。”
在這場青春與鄉土的“雙向奔赴”中,從竹編匠人的堅守到茶農的智慧,從紅色熱土的滋養到孩童眼中的好奇光芒,這段始于茶園竹海中的文化尋根實踐,終將成長為助力鄉村全面振興的參天大樹。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游芳沖村黨群服務中心合影
責任編輯:李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