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度解析薛家洼生態文旅與數智技術雙輪驅動鄉村振興的創新實踐,巢湖學院數學與大數據赴薛家洼“生態文旅”調研團的全體成員,在7月2日至7月6日奔赴薛家洼,在薛家洼開展了一場實地調研活動。
7月2日至3日,巢湖學院"生態文旅"調研團深入馬鞍山薛家洼生態園,通過實地走訪、深度訪談等方式,重點調研長江岸線生態修復工程對當地居民生活的改善成效。調研團成員分組采訪了生態園工作人員、游客及退捕漁民群體,收集了大量一手資料。
在與生態園工作人員的交流中,團隊了解到園區日常管護、生態監測的細節,以及這些工作如何為周邊居民提供就業崗位;與前來休閑的游客攀談時,大家記錄下人們對薛家洼“水清岸綠”新貌的直觀感受,以及生態改善后游客量的變化對周邊消費的帶動;而與退捕漁民的對話,更成為此次調研的動人注腳。在采訪過程中,一位退捕漁民向調研團詳細講述了生活變遷:“以前靠打漁為生,收入不穩定,現在政府幫助我們轉產轉業,不僅住上了新房,還安排了穩定的工作,社保也有了保障?!鄙鷳B修復不僅改善了環境,更讓漁民的生活實現了從“靠江吃江”到“護江富江”的轉變,真正實現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圖為巢湖學院調研團采訪退捕漁民。殷秀敏 供圖
7月5日,巢湖學院"生態文旅"調研團來到馬鞍山凹凸地質文化公園,開展第二階段實地調研。這座由廢棄礦坑改造而成的主題公園,以獨特的工業遺址風貌向調研團生動展現了薛家洼地區的工業發展歷程。
調研團注意到,公園創新性地將工業遺產保護與地質科普教育相結合。在改造后的礦石堆料區,設置了互動式地質知識展板;原礦石篩選場地被改造為親子科普區,通過趣味游戲向游客展示礦產資源知識。這種"工業遺址+科普教育"的模式,既保留了歷史記憶,又賦予了場地新的文化價值。
通過此次調研,團隊成員深刻認識到,工業遺產的保護利用需要兼顧歷史價值與現代需求。薛家洼的創新實踐證明,只有讓工業文明"活起來""動起來",才能真正實現其文化價值的永續傳承。
圖為凹凸地址文化公園互動式地質知識展板。 馬藝源 供圖
在結束凹凸地質文化公園的調研后,7月6日,調研團們來到馬鞍山市博物館,開展第三階段實地調研,團隊成員通過博物館內珍貴的歷史文獻、影像資料和實物展品,系統了解了薛家洼從傳統漁村到工業重地,再到生態明珠的滄桑巨變。
博物館講解員重點介紹了薛家洼的"三個時代"變遷:20世紀50年代的漁舟唱晚、80年代鋼廠林立的工業繁榮,以及新時代的生態重生。一組對比照片尤其引人注目——2018年拍攝的雜亂碼頭與2023年的生態濕地形成鮮明對比,直觀展現了"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戰略的實踐成果。
博物館珍藏的漁民生活器具、工業時期生產工具等實物展品,讓調研團對薛家洼的人文底蘊有了更立體的認識。通過追溯薛家洼的發展脈絡,巢湖學院調研團更加深刻認識到生態修復不是簡單的環境整治,而是發展理念的革新,是人與自然關系的重構。
圖為馬鞍山市博物館內部。 王小玉 供圖
通過此次深度調研,巢湖學院數學與大數據學院“生態文旅”調研團全面解析了薛家洼“生態修復+數智賦能”雙輪驅動鄉村振興的創新實踐。團隊成員深刻體會到:薛家洼的華麗蛻變,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詮釋。從退捕漁民“上岸”安居樂業的幸福圖景,到工業遺址“重生”為科普教育基地的創意實踐,無不彰顯生態價值轉化的多元路徑。
(通訊員 馬藝源 殷慧敏)
責任編輯:李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