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花鼓戲大劇院
每逢周末,在寧國山城,鏗鏘的鑼鼓聲與婉轉的鄉音交織。一場花鼓戲正在演出,一方小小的舞臺,生動演繹著非遺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的“多重擔當”,呼應著“文化賦能鄉村”的時代號召。
嬉笑怒罵間,舞臺傳遞著清風正氣。詼諧腔調搭配夸張表演,一曲《當官難》,以傳統戲曲特有的諷刺手法,展現官僚主義積弊。“演得太像了。”臺下的笑聲和議論聲此起彼伏。“當官還是要當老百姓的官!”一位老伯感慨地說。這部傳統劇目,以其辛辣的幽默和深刻的內涵,彰顯出古老戲曲倡廉潔樹新風的當代價值,清廉理念隨著鄉音鄉韻“聲”入人心。
輕松活潑的《送香茶》《報花名》登場,現場氣氛變得溫情脈脈。臺上演員笑意盈盈,與臺下觀眾眼神互動,唱的是家長里短,道的是鄰里情深,悠揚的曲調滿載著文化惠民的暖意,飄入尋常巷陌。
圖為《樊梨花巡營》演出
水袖翻飛,唱腔婉轉。《眾仙贊寧國》將寧國的翠竹清溪、云海奇峰巧妙融入唱詞,父老鄉親們隨著韻律頷首,熟悉的家鄉美景在眼前鋪展,非遺成了推介家鄉的“有聲畫卷”。《樊梨花巡營》一聲響亮的念白——“寧國乃花鼓戲故鄉!”瞬間點燃了現場氣氛,掌聲雷動,千年文化根脈在自信的演繹中熠熠生輝。
圖為花鼓戲劇團與大學生實踐團隊合影
一方舞臺,多重回響。 寧國花鼓戲,正是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縮影。從鄉土敘事到民生關懷,古老的非遺藝術主動擁抱時代主題,為涵養風清氣正的鄉村政治生態提供了文化滋養和精神力量,“非遺新聲”唱響了倡廉樹新的時代強音。
(魯丹 任雨蒙/文 張萬里 余薛童 王欣悅/圖)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