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5日和16日,中小學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建設創新與實踐論壇在山東省濟南市隆重舉行。眾多來自教育領域的專家學者、中小學校長及一線教師代表齊聚一堂,聚焦校家社協同育人機制創新與資源整合展開深度研討。合肥市六安路小學中鐵國際城校區的汪輝和陳綿兩位教師參會學習,收獲滿滿,同時兩位教師還在論壇中分享協同育人實踐成果,受到與會代表的廣泛認可。
專家引領:破局協同育人“痛點”
5月15日上午,來自教育領域的眾多專家學者,圍繞“如何推進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建設”作了多場報告,涉及理論與實踐的方方面面,他們以理論為奠基,以實踐為契機,向前來參會的老師們一一展示。其中,北京師范大學趙忠心教授帶來題為《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為青少年兒童健康成長創造優良的生態環境》的主題報告。他強調,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構成了我國教育體系穩固的三大支柱,三者缺一不可。缺少任何一方,都難以將兒童培育成人格健全的個體。因此,三種教育之間必須形成互動、互助、互補的有機關系。他進一步指出,盡管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目標一致,但由于三者在性質、功能上存在差異,實現協同育人的過程并非一帆風順,需要各方在理念、方法等方面不斷磨合、協調,諸多實踐問題亟待深入探討與解決,這也凸顯了構建科學完善的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的重要性與緊迫性。《中國教育報》編審、校家社周刊主編劉華蓉帶來《“教聯體” 建設的5個關鍵詞》的主題報告,從“聯”“教”“健康”“邊界意識”“管”五大核心維度,深度解讀“教聯體”建設的實踐路徑。她強調,“聯”并非資源的簡單堆砌,而是通過系統化整合實現優勢互補與協同增效;“教”需緊跟人工智能時代步伐,主動適應學習方式變革趨勢,創新教育供給模式;“健康”作為核心目標,貫穿于“教聯體” 建設全過程,致力于為兒童營造全面發展的優質生態;“邊界意識”要求各方在明確權責分工的基礎上,構建良性互動關系;針對“管”,她特別指出,“教聯體”管理應摒棄過度管控思維,聚焦關鍵細節,倡導全社會共同擔當起助力青少年成長成才的育人責任。
班級實踐:從“經驗探索”到“模式創新”
15日下午,合肥市六安路小學中鐵國際城校區的汪輝老師作了題為《協同 賦能 共生——校家社攜手賦能學生良性發展的策略研究》的報告,分享了學校近年來積極探索和實踐協同育人模式,努力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教育合作體系,成功走出的一條獨具特色的校家社共育發展之路,又介紹了以“學校主導、家庭主責、社會支持”為原則,構建“需求調研—資源整合—課程開發—效果評估”閉環機制的實踐路徑。同時,陳綿老師也在論壇中作了題為《淺談PBL項目化學習工具在家校共育中與信息化手段的融合運用》的報告,分享了班級在家校協同育人方面做出的積極探索與創新實踐的案例:使用PBL項目化學習工具進行主題探究并融合信息化手段,讓活動分工有序、主題明確、目標突出,小組合作的推進方式也在最大程度發揮個體長處,給每個學生帶來能力的提升、自信的增加,視界的拓寬。
此次論壇為兩位教師提供了學習交流的優質平臺。兩位參會教師表示,將把專家理念與學校、班級實踐深度融合,進一步優化協同育人機制,推動校家社從“簡單合作”走向“深度融合”,為培養全面發展的新時代人才貢獻力量。
(汪輝)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