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是全國最大的人發原材料集散地,原料份額占全國市場的70%。
這里還是全國四大發制品生產基地之一,4000多家從事發制品加工、生產和銷售的企業、個體戶集聚于此,產品遠銷世界各地。
這里是太和縣馬集鎮。以此地為中心,十多萬人組成的收購網絡覆蓋全國各地,并向東南亞、歐美等國家延伸,形成了“買全球、賣全球”的商業格局。2024年,馬集鎮發藝產業年產值超百億元。
一縷假發何以“梳”出百億產業?日前,中安在線記者深入當地進行了采訪。
5月1日,農歷四月初四,恰逢太和縣馬集鎮港集村一年一度的“趕集古會”。由當地多家發制品企業贊助、以發藝文化命名的2025年馬集鎮發藝文化藝術節暨馬集鎮“四季村晚”活動在該村開幕。系列活動持續整個“五一”小長假,極大地激活了當地文旅、消費市場。
作為太和縣發藝文化發源地、馬集發制品產業園所在地,馬集鎮港集村原黨總支書記、安徽省森和程工藝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建立介紹,當地收購毛發的歷史起源于清朝末年,距今已有100多年歷史。
“那時,俺們港集一帶的貨郎在走村串戶時,用針頭線腦等日用品換取人發、辮子,經過清洗、整理后,再賣給加工戶,制作成戲班子用的假發。”漸漸地,在親鄰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人專門從事人發收購。1984年,19歲的劉建立也成為其中一員。他騎著自行車走南闖北,東邊去過江蘇連云港,西邊跑到湖南長沙。“出去一趟得好幾天時間,一天要騎300多里路,收夠100斤頭發就返回。”
隨著收購隊伍的不斷壯大,一張以馬集鎮為中心、遍布全國的收購網絡逐漸形成,馬集鎮也由此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人發原材料集散地。
2006年,為規范、壯大發藝產業,提升產品附加值,馬集鎮舉全鎮之力,著手打造現代發制品產業園,并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在加大招商力度的同時,扶持一批規模較大、素質較高的發藝從業者到園區投資建廠,引導發藝產業由家庭作坊式粗加工向專業化、規模化、集群化的精加工方向發展。
隨著當地發藝產業加速轉型升級,馬集鎮也成為全國四大發制品生產基地之一。截至目前,該鎮現有規上企業49家,一般納稅人464家,個體加工戶3900多家。2024年,馬集鎮發藝產業年產值超百億元,出口額1.2億美元。
馬集鎮黨委副書記、鎮長侯應發介紹,該鎮發藝產業經過多年積淀和發展,原材料收購網絡形成了以馬集鎮為中心,以全國各省、市為基點,延伸至東南亞和歐美等國家;產品銷售方面,該鎮在長三角、珠三角等地設立網絡供銷平臺,實現線上、線下同步經營,產品銷往世界各地,形成了“買全球、賣全球”的商業格局。
20年前,在廣州工作的李云鵬發現當地假發門店生意很火爆后,果斷辭職回到家鄉馬集鎮。從剛開始原發收購做起,到后來轉型發制品生產。從當初幾個人的初加工小廠,到現在擁有100多名員工的深加工企業,李云鵬的發藝事業穩步向前。
“目前,我們不僅在廣州開有門店,還打開了通往非洲和歐美的市場。”2023年,李云鵬注冊成立安徽鵬宇工藝品有限公司。2024年,該公司銷售額已近1億元。
安徽瑞貝樂發制品有限公司是一家外資企業,投資人是剛果(金)人,一直在當地從事發制品貿易,其貨源主要來自中國。去年夏天,該投資人計劃在中國投資建廠。
“我們考察了河南許昌、山東菏澤、安徽太和等國內多個生產基地后,很快決定在馬集鎮投資建廠。”該公司國內負責人付海洋介紹,投資人正是看中了馬集鎮擁有豐富的原材料資源、完善的配套服務和有力的政策支持。
發源大道、發展路、發藝路、發達路......行走在馬集發制品產業園,一條條以“發”字命名的路牌格外醒目。道路兩側,分布著71家發制品企業,形成了從原料收購到藝術加工、全球銷售的全產業鏈條。
走進馬集鎮發藝博物館,沙盤上微縮了產業園的發展現狀和未來規劃。一側的大廳里,展示著造型各異、色澤亮麗、時尚潮流的發制品。四周的墻面上,圖文并茂地推介當地重點企業及其特色產品。
廠房里,工人們集中在不同的生產車間,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原發進廠后的各個工序:打發、疊簾、清洗、消毒、造型、縫制、修剪、打理、包裝......中安在線記者走訪多家企業后發現,一線工人多半都是年輕人。
“他們基本都是周邊村民,平均月薪在5000元以上,熟練工和技術工的月薪高達8000至10000元。”侯應發介紹,目前馬集鎮有近2萬人從事毛發行業,帶動周邊鄉鎮近6萬人就業。
發藝之鄉,魅力馬集。
近年來,憑借發藝產業良好發展態勢,馬集鎮先后榮獲安徽省產業集群專業鎮、國家外貿轉型升級示范基地(發制品)、安徽省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及示范園區。2024年,馬集發藝小鎮正式獲批,成為安徽省唯一一家以發藝文化為基礎的特色小鎮。
面對當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以出口為主的發制品如何面對挑戰,馬集鎮發藝產業如何進一步發展壯大?
對此,侯應發表示,馬集鎮發藝產業將圍繞“一鞏固、三轉變”的發展思路,在鞏固全國最大的原材料交易基地的基礎上,進一步轉變觀念,擴大產業規模,實現產品由粗加工向高端產品轉變,從單一市場向多級市場轉變。
責任編輯:李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