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皖南醫學院第十六期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學員前往長江東岸薛家洼生態游園,開展了一次別開生面的研學活動。校青馬班理論導師張婧,實踐導師羅文杰、曹玉祥老師參加活動。
在薛家洼生態修復項目講解員的引導下,學員們沿著觀景平臺俯瞰長江,聆聽薛家洼從工業岸線到生態客廳的蛻變歷程。通過圖文展板、實景對比,學員們直觀感受到這片曾經“臟亂差”的工業岸線,如何通過拆除違建、退漁還濕、植被復綠等舉措,蝶變為“城市生態客廳”。深入了解馬鞍山市以“十年禁漁”為突破口,統籌推進生態修復、污染防治的系統性治理實踐。
活動現場(一)
在臨江觀景臺,理論導師張婧就地開展思政教學。她結合薛家洼生態修復案例,系統闡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剖析了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戰略深意,引導學員思考青年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使命擔當。
活動現場(二)
隨后,學員們參觀了矗立在江畔的巨型石碑。這塊高8.13米的花崗巖鐫刻著“人民保護長江,長江造福人民”的紅色大字,在春日陽光下熠熠生輝。青馬學員們環繞石碑仔細研讀碑文,暢談實踐體會。“薛家洼的蝶變是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的一個縮影,是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先進經驗。”“今天的薛家洼風景如畫,前后對比讓我們更加深刻地領悟到長江大保護是全民參與的偉大事業,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要牢記囑托、鍛煉本領、服務社會,為生態環境保護和社會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活動現場(三)
此次研學活動,是校第十六期青馬工程實踐教學的重要環節,通過沉浸式教育,將思政課堂搬到生態治理一線,讓學員們在實景實境中深化理論認知。據悉,校團委將進一步拓展和整合資源,通過 "理論學習 + 實踐鍛煉" 雙軌模式,持續推動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的學生骨干培養往深里走、往實里走,引導青年學生努力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潘一鳴 郝奕霏 黃世婷)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