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淮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大運河文化帶思政價值挖掘與教育實踐”暑期社會實踐團隊,赴安徽省淮北市柳孜運河遺址博物館及周邊社區、江蘇省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及沿岸社區,開展“流淌的思政課堂”主題實踐活動。團隊以《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為指導,通過實地考察大運河文化遺產,探索高校思政教育與傳統文化的融合路徑。
圖為柳孜運河博物館講解員向團隊成員講解運河柳孜段歷史。
淮北調研:解碼運河歷史密碼
團隊在淮北柳孜運河博物館開展深度實踐。團隊成員跟隨專業講解員,深入考古遺址區,嘗試操作全站儀,近距離觀察唐代石構碼頭的精密構造,親手觸摸記錄漕運歷史的鐵權、銅斛等計量器具實物。講解員向團隊成員重點展示了明萬歷《漕河圖志》手稿和清代“歲修制”原始檔案,闡釋了運河作為維系古代王朝統一與經濟命脈的戰略價值——“運河興衰緊系國運”。
在考古遺址區,團隊成員學習如何操作全站儀對唐代石構碼頭進行毫米級測繪、采集漕船錨碇數據。“漕運話興衰”展區中,唐代鐵權、銅斛等計量器具實物顯示該段運河年運輸量達120萬石,占唐代漕運總量的18%。在“水運連國運”展區,34份明清治河奏折揭示中央政權設立11級漕運管理機構的歷史脈絡。
走出博物館,團隊深入運河畔的柳孜村社區,與世代居住于此的居民交流。在村口的老槐樹下,年過八旬的張大爺向圍坐的同學們講述祖輩口口相傳的運河故事:“小時候,這河還通船哩,運糧食、運鹽巴,熱鬧得很。后來水少了,船也少了。現在國家重視搞保護,環境好了,來參觀的人也多了,這是好事啊!”居民們用樸實的語言和團隊成員講述對運河變遷的親身感受。
圖為柳孜運河博物館講解員向團隊成員講解大運河的淵源。
揚州參訪:激活文化傳承動能
團隊來到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在“運河新生”展區,團隊成員通過翔實的檔案數據和宏大的航道模型,直觀了解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運河清淤、航道升級的巨大工程成就。成員們親手操作電子沙盤,模擬2000噸級貨輪通過邵伯船閘的全過程。進入“大運河——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展廳,唐代施橋沉船出土的越窯青瓷與邢窯白瓷殘片,由團隊成員進行多角度影像采集。在“運河上的舟楫”展廳,團隊佩戴VR設備親歷隋唐漕船過閘場景,通過動作捕捉系統還原拉纖協作姿態,同步采集漕工號子音頻頻譜圖。
在揚州運河邊的邵伯古鎮,團隊成員采訪了曾在運河上跑船多年的退休船長李師傅。他指著如今寬闊平靜的河道回憶:“過去跑船是苦差事,河道窄、水情復雜。現在航道標準化了,船又大又穩,安全多了。這都靠國家持續投入建設啊!”李師傅還向同學們展示了珍藏的老照片,展示運河功能的變遷。
圖為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講解員為團隊成員介紹運河歷史。
文脈化育:構建思政教學新生態
此次實踐是馬克思主義學院探索“文化+思政”育人模式的一次嘗試。帶隊教師指出,思政教育需落腳于實踐。團隊在調研過程中,重點關注了淮北柳孜運河遺址承載的鄉土記憶和揚州運河博物館運用的現代科技展示手段,計劃從中挖掘、提煉可用于思政教育的元素,并初步探索“遺址考察—元素提煉—課堂轉化”的教學路徑。
圖為團隊在淮北柳孜運河博物館大廳合影。
實踐團隊后續將撰寫《皖北運河文化思政價值挖掘報告》,并開發制作短視頻、虛擬展館等形式的線上思政教育資源庫,以期將運河文化資源更有效地融入高校思政課堂。
(韓星 聞雯 吳浩然)
責任編輯:李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