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薪火相傳,是四千三百個晨昏里從未冷卻的育人熱忱;十二載守望花開,是無數支粉筆在鄉村黑板上寫下的希望詩行。淮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小雨滴”志愿服務義務支教社,始終秉持立德樹人使命,深深扎根于皖北鄉土。2025年盛夏,這支滿載愛與信念的隊伍,再次以“濉心聚力,滴露傳知”主題,奔赴濉溪縣,用12天的“七彩假期”,為鄉村兒童的夢想畫卷,添上最絢爛的一筆。
資源通融 校地協奏譜育人新章
一場成功的實踐,離不開堅實的后盾。為確保本次“七彩假期”活動高效、高質落地,“小雨滴”實踐團積極推動校地深度協同,奏響了資源通融的序曲。前期,學院組建專項團隊,發揮學科優勢,多次赴濉溪縣實地調研,精準梳理當地青少年需求,并據此擬定了一套涵蓋學業輔導、興趣拓展、素養提升的綜合性教學方案。與此同時,一支由優秀大學生組成的志愿者隊伍也經過嚴格篩選與系統培訓,整裝待發。濉溪團縣委通力合作,高效推進場地規劃、教學設備添置,并廣泛收集青少年“心愿清單”,為活動的順利開展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這種“高校智力支持+地方資源保障”的模式,為項目成功實施奠定了堅實基礎,也為校地協同育人探索了新路徑。
七彩課堂 點亮鄉村童心夢想
在濉溪縣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為期12天的“七彩假期”并非簡單的知識灌輸,而是一場精心設計的素養啟蒙與夢想啟迪之旅。實踐團圍繞“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理念,打造了一系列主題鮮明、形式多元的特色課程。
“紅領巾學堂”通過講述革命故事、傳唱紅色歌曲、演繹歷史情景劇等,將愛國主義的種子播撒在孩子們心田,引導他們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科學課上,志愿者們用模型和實驗,帶領孩子們“遨游”宇宙,探秘生命;藝術課上,歌聲、畫筆與朗誦交織,釋放著無限的想象力。最讓孩子們著迷的,是非遺扎染課。志愿者馬永欣通過視頻和親手演示,將這項源自云南大理的白族傳統工藝帶到孩子們面前。當一塊塊白布在板藍根染料中幻化出獨一無二的藍白紋樣時,孩子們眼中閃爍的,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驚嘆與熱愛。“安全‘童’行”課程通過情景模擬,教會孩子們防溺水、防欺凌的自救知識;而“趣味英語”則將環保等主題融入教學,讓孩子們在“save the earth”的朗朗書聲中,既學了語言,又樹立了全球視野。
雙向奔赴 青春在奉獻中閃光
12天的實踐,是一場知識的傳遞,更是一場心靈的雙向奔赴。孩子們的笑容與進步,是對志愿者們最大的肯定。而對于大學生志愿者們而言,這次經歷同樣意義非凡。“看到孩子們眼中對知識的好奇,所有的辛苦都值了。”志愿者方曉雅感慨道。在備課、授課、與孩子們的朝夕相處中,他們不僅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更深刻地領悟了新時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這份在鄉村沃土上積累的成長,將成為他們人生中寶貴的財富。
十二載風雨兼程,“小雨滴”的足跡已遍布皖北鄉土。從最初的星星之火,到如今累計授課超2000次、匯聚786名大學生志愿者、服務上萬名留守兒童的燎原之勢,這份堅守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贊譽,先后斬獲“安徽省暑期社會實踐優秀團隊”“安徽省志愿服務項目大賽銀獎”等多項榮譽,并被《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主流媒體關注報道。“我愿做小雨一滴,在希望的田野上灑下甘霖”這句初心誓言,是“小雨滴”團隊最生動的寫照。展望未來,他們將繼續以更高標準、更實舉措深耕鄉村教育,讓愛的甘霖持續滋潤希望的田野,為鄉村振興的宏偉藍圖,注入源源不斷的青春動能,在服務國家、服務社會、服務人民中綻放最美的青春光芒。
(馬文靜 徐春澤 趙潔蓉)
責任編輯:李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