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安徽工程大學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童享化學,七彩領航”實踐團隊走進安徽省廣德市桐汭街道大木橋社區,開展了為期一周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這場以“青年化學+”為特色的實踐項目,將趣味化學實驗與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為社區兒童帶來了一場兼具科學啟蒙與價值引領的成長盛宴,更以青春力量踐行著鄉村振興背景下的育人使命。
校地協同,讓實踐扎根沃土
開營儀式上,廣德市桐汭街道團工委書記余琪對實踐團隊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尤其強調專職思政教師的參與為活動注入了思想深度。她認為,這樣的校地合作既能讓青年學生在服務基層中深化對鄉村振興的理解,更讓社區兒童在多元體驗中開闊視野。
此次活動由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項目指導教師馬晨統籌協調,馬克思主義學院專職思政教師楊孝旭全程參與指導。楊孝旭在開營儀式上明確提出,要將化學實驗作為思政育人的載體,通過科學現象傳遞環保理念,借助科研故事激發報國志向,讓“科技為民”的種子在孩子們心中萌芽。專業教師與思政教師的協同指導,為活動奠定了“知識傳授+價值引領”的雙重底色。
趣味實驗,讓科學觸手可及
“大象牙膏”實驗中,當催化劑與過氧化氫溶液相遇,噴涌而出的彩色泡沫讓孩子們發出陣陣驚嘆;“熱冰”實驗里,醋酸鈉溶液瞬間凝結的奇妙變化,讓抽象的結晶原理變得直觀可感......實踐團隊精心設計的系列實驗,將化學知識轉化為看得見、摸得著的趣味體驗。
在“清潔劑酸堿性檢測”環節,孩子們手持pH試紙,觀察洗潔精、肥皂水帶來的色彩變化,志愿者趁機講解酸堿特性與日常清潔的關系,讓課本知識走進生活場景。而“熔巖燈”與“牛奶彩虹”實驗,則通過油與水的密度差異、表面張力原理,模擬出火山噴發、色彩擴散的動態效果,孩子們在動手操作中感受著化學世界的無窮魅力。
專業教師傅應強教授的現場指導為活動保駕護航。他從實驗安全性、科學性的角度出發,細致把關,確保孩子們在安全的氛圍中大膽探索,同時,他引導志愿者將專業知識轉化為通俗表達,讓“高大上”的化學真正“接地氣”。
思政融入,讓情懷落地生根
“屠呦呦奶奶在幾百次失敗后,終于從青蒿中提取出抗瘧藥物,拯救了全球數百萬人的生命。”7月9日,一場“化學與醫藥大思政課”在社區溫情開講。志愿者們講述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的科研故事,讓孩子們眼中閃爍著敬佩的光芒。
這場特色課程以“從實驗室到家國擔當”為脈絡,將科學精神與愛國情懷巧妙串聯。當被問及“科學家為何要心懷家國”時,孩子們稚嫩的回答中透著堅定:“要像屠呦呦奶奶一樣,用知識幫助別人。”這樣的互動,讓“嚴謹求實、愛國奉獻”的種子悄然扎根。
活動中,思政元素的融入如春雨般細膩。“大象牙膏”實驗后,志愿者引導孩子們思考環境保護與化學應用的關系;團隊合作完成實驗時,“團結如試劑配合”的比喻讓協作精神自然傳遞。正如楊孝旭所言:“我們要讓孩子們在愛上科學的同時,更明白科學的價值在于服務社會、報效國家。”
成長共振,讓價值持續延伸
7月11日的結營儀式上,大木橋社區負責人李希雅的話道出了社區的心聲:“孩子們不僅會說‘密度差異’,更會講‘團結力量大’,這種教育比課本更生動。”家長代表也坦言,實踐活動讓孩子對科學產生了前所未有的興趣,“每天回家都迫不及待分享實驗收獲”。
為表認可,桐汭街道團工委向團隊贈送感謝信,肯定了團隊師生們的專業素養與奉獻精神。
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黨委副書記胡承功評價道:“這場實踐讓青年學生既成為知識的傳播者,也成為思政教育的踐行者,為鄉村振興注入了青春動能。”
通訊員 馬晨 呂岳霖
本網見習記者 陳璐
責任編輯:祁夢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