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提升城市知名度,用影像賦能鄉村文旅事業發展、彰顯新時代青年擔當,7月29日,安徽工程大學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誓語者——鏡頭語言”團隊奔赴安徽省廣德市誓節鎮,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團隊由應用化學專業2023級學子領銜組建,充分發揮影像特長,聚焦誓節鎮當地特色地貌、紅色基因與人文風情,用青年視角的鏡頭語言捕捉誓節鎮魅力,傾力譜寫助推鄉村振興的影像新篇。
濕地光影捕捉自然律動
團隊以全方位闡述誓節鎮之美為核心想法,于拍攝前進行取景勘察,不斷嘗試各個機位,探索最佳時間,試求拍攝出最佳畫面。天光未啟,凌晨五點,全隊抵達桐汭河省級濕地公園等待日出。雨天道路泥濘,但團隊成員不懼泥濘和雜草,扛著鏡頭堅定而行。
追尋紅色足跡定格信仰
團隊轉戰至血火歲月的青春注腳——皖南紅軍獨立團紀念館。在廣德第一黨支部成立地,團隊成員駐足在泛黃的《皖南獨立團宣言》前,查看1934年革命者依托誓節鎮渡運送物資的往事。
文脈“鏡”承:聚焦范公智慧對話千年
隨后,團隊抵達范仲淹紀念館,“先天下之憂而憂”在耳邊徘徊。團隊成員感受著千年前偉人的風略。在紀念館中,用鏡頭記錄下范公治水理政的智慧,展示出其疏浚桐汭河,筑堤防洪的史料,呼應“青年智助鄉村”的實踐主題。
鏡頭里的鄉村振興
為更全面觀察誓節鎮蓬勃的發展活力與交通優勢,團隊運用無人機升空,俯瞰壯闊的誓節鎮交通樞紐。鏡頭下,鋼架橋隧縱橫交錯,與古老的桐汭河渡口遺址同框輝映。云端之下的樞紐,如同強勁搏動的心臟,緊密聯系著誓節鎮與周邊城市。
返程途中,團隊成員復盤當日工作,及時查漏補缺,并完成素材備份。晚間,團隊集中研討、優化方案,同步進行素材精修與整理,為后續高效剪輯奠定基礎,并據此動態調整后續拍攝策略與分工。
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將持續深化暑期“三下鄉”實踐育人成效,引領青年學子以鏡頭為筆、以實踐為墨,在服務鄉村文旅融合發展的廣闊天地中,奮力書寫賦能鄉村振興的青春答卷。
通訊員 馬晨 王志明
本網見習記者 陳璐
責任編輯:祁夢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