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馬鞍山段風光 童祖鳴 攝
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以前網里面裝滿了魚,現在心里滿滿的都是江!”馬鞍山市退捕漁民三姑娘在長江邊長大,自2019年上岸以來生活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從水上漁民到小區(qū)居民,從“靠江吃江”到“守江護江”,她還通過自主創(chuàng)業(yè),成了當地有名的致富帶頭人。
這條讓三姑娘賴以生存了半輩子的江,如今卻不再只是一條水道,而是正在成為一座正在生長、沒有邊界、也無需門票的“超級公園”。
近日,第三屆長江文化論壇(安徽)在馬鞍山市舉行,聚焦“文化公園與城市未來”課題,發(fā)布了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安徽段)建設保護成果。
最受關注的是,我們該如何推動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安徽段)建設?如何讓群眾共建共享長江文化?
串珠成鏈 打造無邊界的“超級公園”
初次聽到可能會疑惑: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是一個“公園”嗎?
其實,它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公園”,而是一個國家級的文化戰(zhàn)略概念和空間規(guī)劃,可以理解為一座沒有邊界的大型露天博物館。
它覆蓋了長江干流和主要支流流經的13個省區(qū)市,沿線無數的文物古跡、文化遺產點、自然風光,都是這座“公園”的“景觀”。
2021年底,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正式啟動,沿江省市開展了一系列實踐探索,充分激活流域文化資源,在長江文化系統性保護方面取得積極成效。
安徽省認真落實建設部署要求,編制出臺《安徽長江文化旅游發(fā)展帶發(fā)展規(guī)劃》,加快推進《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安徽段)建設保護規(guī)劃》編制工作,科學設定“管控保護、主題展示、文旅融合、傳統利用”四類主體功能區(qū),有序推進“保護傳承、研究發(fā)掘、環(huán)境配套、文旅融合、數字再現”五大工程建設。
安徽建立并定期更新重點項目庫,目前在庫項目506個。同時,省有關部門審核通過66個專項債項目,累計發(fā)行專項債10.37億元,用于支持長江安徽段文化遺產保護、文旅融合發(fā)展等建設。
馬鞍山市凌家灘遺址博物館建成開放,其考古成果和歷史價值得到系統性展示;蕪湖市打造“老船廠1900”,老廠房化身美學館;銅陵市利用老舊住房遺址改造成“銅官山1978文創(chuàng)園”,廢棄礦區(qū)變身“科學課堂”;池州市推進華龍洞遺址公園建設,提煉“華龍洞人”重大文化標識......
這些重點標識項目的建設,讓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成了可觸摸的風景,也讓長江文化變得可見可感可親。
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中心主任戴斌認為,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既有保護、傳承和闡釋傳統文化的目標,同時也應有創(chuàng)造未來、造福人民的內涵和目標。
如何更好地推進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安徽段)的建設,乃至整個安徽省文旅產業(yè)的發(fā)展?戴斌表示,要結合“十五五”規(guī)劃,下更大的力氣,把黨中央的決策部署落實到安徽的具體實踐中去。
安徽的城市發(fā)展,正在與長江千年文脈同頻共振。
長江馬鞍山段 童祖鳴 攝
更新理念 讓長江文化融入百姓生活
長江流經安徽境內416公里,稱八百里皖江。
在安徽,它串聯起5座城市,滋養(yǎng)千萬人口,承載著數以千計的文化遺產點。
今年1月,《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guī)劃》正式發(fā)布,明確提出將文化遺產整體性、系統性保護作為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的首要任務。國家文化公園從早期的“建設”工作為主,調整為“保護”工作為主。
萬里長江奔涌至馬鞍山市,蜿蜒出一段79公里的翡翠岸線。不妨從這里,看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安徽段)建設保護成果——
為了夯實長江文化生態(tài)之基,馬鞍山市持續(xù)推進長江岸線綜合整治和生態(tài)廊道建設,將每年8月19日設立為“馬鞍山長江保護日”,與南京、鎮(zhèn)江開展跨省協同立法,出臺《關于加強長江江豚保護的決定》。長江馬鞍山段被評為國家第三批美麗河湖優(yōu)秀案例。
凌家灘遺址博物館 儲燦林 攝
凌家灘遺址入選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正在加快實施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提升工程;今年5月開館的凌家灘遺址博物館,用1100多件文物將5000多年前的中華文明呈現在公眾眼前;和縣猿人遺址入選省級考古遺址公園。
......
近年來,馬鞍山市持續(xù)推進考古發(fā)掘和文物普查,建立長江文物資源數據庫,編制《馬鞍山市長江流域文物名錄》;舉辦長江文化論壇、凌家灘文化論壇、皖江地區(qū)歷史文化研討會,系統構建長江馬鞍山段文化脈絡,讓長江文化逐漸成為馬鞍山市的文化符號、精神標識。
“將李白浪漫的詩意、凌家灘厚重的文明源頭、長江壯美的自然生態(tài)有機融合,打造馬鞍山市獨有的國家級文化標識符號,是破題關鍵。”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fā)展研究院院長傅才武認為,馬鞍山市作為徽派文化和吳越文化的交匯點,坐擁李白詩歌文化和凌家灘遺址兩大瑰寶,擁有融入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黃金稟賦。
對長江文化最好的保護、傳承和弘揚,在于將其融入公眾體驗的日常——
圍繞長江大保護和文化遺產等主題,馬鞍山市創(chuàng)排了兒童劇《小江豚歸來》、話劇《爐火照天地》、歌曲《詩的城》、紀錄片《三姑娘上岸記》《山水詩城馬鞍山》等一批文藝精品,讓長江的故事登上舞臺、走向課堂。
同時,馬鞍山市著力推動文旅融合發(fā)展,采石磯、凌家灘遺址分別成功創(chuàng)建5A級、4A級景區(qū),長江不夜城入選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qū),采石磯半程馬拉松、葫蘆果音樂節(jié)等活動火爆出圈。
如今,這座城市正在成為保護展示和傳承弘揚長江文化的重要窗口。
立足特色 講好新時代安徽長江故事
建設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是一場“雙向奔赴”——
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必須有一批高質量發(fā)展、有創(chuàng)新力的城市作支撐。而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也正在為城市未來發(fā)展注入全新活力。
江西省九江市建成并開放長江國家文化公園(九江城區(qū)段)一、二期,協同推進瑞昌銅嶺銅礦遺址文化公園、湖口山江湖生態(tài)文明展示園、彭澤濱江文旅融合展示園等項目。
“目前,長江國家文化公園(九江城區(qū)段)一、二期已經成為市民游客休閑打卡的熱門去處。”在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安徽段及長江旅游帶(安徽段)建設交流會上,九江市文廣旅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石泉分享了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經驗。
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范圍涵蓋長江干流11省區(qū)市和2個長江經濟帶省份,自啟動建設以來,沿江各地動作頻頻。
江蘇發(fā)布《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江蘇段建設推進方案》,積極打造由核心區(qū)、拓展區(qū)、輻射區(qū)構成的江蘇段片區(qū),初步形成高效管理模式。
湖北以系統性工程守護長江文脈,通過文獻整理、課題研究與考古發(fā)掘構建長江文化保護傳承體系。
......
長江文化底蘊深厚,遺址遺跡眾多,如何充分展現沿線不同區(qū)段的特色?
“上承荊楚下接吳越,安徽長江文化有機銜接上中下游文化內在脈絡,串聯從巴蜀到吳越文明譜系,承上啟下、兼容并蓄,形成極具綜合性、融合性、開放性地理文化綜合體。”安徽旅游發(fā)展研究院院長王朝輝說。
對于安徽而言,這個“超級公園”建設的關鍵在于找準定位、立足特色,充分彰顯安徽段的獨特魅力。
省文化和旅游廳副廳長邵海衛(wèi)介紹,接下來將聚焦一批標識性項目打造,加快長江國際黃金旅游帶建設,深入推動文旅融合,講好安徽段故事,將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安徽段)打造為新時代展示安徽形象、展現安徽文化、彰顯文化自信的名片。
如今在長江沿岸,當你走進一處古老的碼頭,一個修繕后的古鎮(zhèn),或者一個江豚觀測點,可能已經處在這個“超級公園”的一個“功能區(qū)”里了。(記者 呂文衛(wèi) 周起剛)
責任編輯:祁夢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