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家老屋位于六安市金寨縣花石鄉白水河畔,四周青山環翠,溪水長流。在全民族抗戰的烽火歲月中,這里曾是新四軍第四支隊立煌兵站、中共安徽省工作委員會、中共鄂豫皖區委辦公所在地。汪家老屋見證了中國共產黨在大別山領導人民開展抗日救亡運動的壯麗圖景。
山河無恙,美麗蝶變。銘刻山水之間的烽火記憶,進行價值轉化,化為振興動能。近年來,汪家老屋所在地花石鄉,著力打造紅綠融合的鄉村產業,持續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昔時兵站電臺的滴答聲,正變奏出綠水青山里的幸福生活節拍。
【江淮煥新】
山鄉巨變 向美而行
花石鄉大灣村馬鬃嶺漂流,游客們在峽谷激流中享受漂流帶來的刺激體驗。 本報記者 王珂 攝
大灣村彩虹公路。 本報記者 王珂 攝
位于大別山腹地的金寨縣花石鄉,紅色底蘊深厚。抗戰時期的中共安徽省工作委員會、中共鄂豫皖區委、新四軍第四支隊立煌兵站舊址——汪家老屋,靜默訴說著烽火歲月。
八十余載滄桑巨變,花石鄉煥發新生,尤以大灣村的蝶變最為耀眼。這個曾經的貧困村,依托紅色基因和綠色資源,蹚出了一條茶旅融合、紅綠結合的振興新路。近日,記者走進大灣村,感受這片紅色沃土澎湃的發展動能。
紅色引擎,激活振興新動能
盛夏的大灣村,滿目蔥蘢。潔凈的柏油路延伸,白墻灰瓦的民居錯落有致,與遠處的高山茶園共同繪就一幅秀美山水圖。吸引八方來客的,不僅是生態之美,更有厚重的紅色歷史。汪家老屋、汪氏宗祠(原安徽省工作委員會舊址)、王家老屋(原六區十四鄉蘇維埃政府衛生所)等紅色遺址,成為大灣村發展紅色旅游的寶貴財富。
正值暑期,大灣村的紅色研學游熱度高漲。記者在村口看到,數輛大巴載著來自合肥工業大學、安徽農業大學、東北大學等高校的“三下鄉”實踐團師生進村。他們參觀革命舊址、觀看專題片和圖片展,沉浸式感悟紅色文化。
“作為一名黨員,此行讓我深切體會到老區人民的奉獻精神和脫貧攻堅的巨變,深受教育。”安徽農業大學學生陳曉雨說。
“暑期研學高峰,我們日均接待數十個團隊,單日峰值超千人。”大灣村游客接待中心工作人員介紹,依托豐富的紅色資源,高校、企事業單位等研學團隊紛至沓來,在革命舊址上黨課、重溫誓詞,接受精神洗禮。
在村內,大灣紅色書屋成為新晉打卡點。書屋雖小,藏書豐富。
“村里建書店,過去不敢想。現在孩子們有了好去處,游客也覺得好。”管理員汪玉介紹,書屋還常組織朗讀會、手工活動。
村里的研學游越來越火,也給開農家樂的村民們帶來了人流。村民楊秀梅家既開著農家樂,還在游客接待中心門口開了個小賣部,她說:“最近來村里游玩的人很多,每天有幾百人,有時8名旅游講解員都忙不過來,購買土特產的人也特別多。”
近年來,大灣村深挖紅色文化資源稟賦,活化紅色革命遺址,將轄區內的六安六區十四鄉蘇維埃政府舊址改造為大別山農耕民俗文化展覽館及民宿,爭取資金修復安徽省工作委員會駐地舊址,開發出“一堂紅色黨課、一臺鄉村振興戲、一首大灣村歌、一次紅色體驗”系列紅色文化活動,大力發展“紅色體驗游”,組建“紅色推薦官”隊伍講好革命故事,讓紅色資源成為愛國主義教育、黨性教育的鮮活課堂。
如今的大灣村正從昔日的貧瘠山區變身享譽一方的紅色旅游勝地,紅色旅游正成為當地鄉村振興的“金鑰匙”。
茶香氤氳,綠葉鋪就致富路
大灣村地處大別山腹地,生態優良,晝夜溫差大,是茶葉生長的天然沃土。山林間野生茶樹面積即達上萬畝,茶葉歷來是村民重要收入來源。然而,曾因交通閉塞、技術落后、銷路不暢,好茶難賣好價。
“早些年,靠賣茶難以養家,不少人外出打工。”村民汪達海從15歲起就在村里收茶,是見證者也是參與者。他話鋒一轉,“這幾年,返鄉的人多了,茶園更旺了,茶葉品質和銷路越來越好!”
轉機始于2016年。大灣村通過招商引資,改造老茶園,新建標準化基地,引進市級龍頭企業,在深加工上發力,同時提供茶園管理、采摘等崗位助農增收。從此大灣茶聲名鵲起。
如今,大灣村里種茶的人多了、買茶的人多了,汪達海也購置了炒茶機,從“茶販子”升級成了“茶廠主”。
“過去只賣毛茶,現在游客直接上門買瓜片、黃芽。這是第二套機器了,行情好著呢!”汪達海計劃再添自動化設備,讓大灣茶香飄得更遠。
大灣村明確“山上種茶、家中迎客、紅綠結合”思路,推動茶產業高質量發展。通過深度挖掘農業多功能性,構建“茶葉+”產業體系,融入科技人文元素,重點扶持企業科技創新,提升產品品質和產業層次,加速形成生產、加工、銷售、科研一體化產業鏈。
金寨縣蝠牌茶旅有限公司是政府重點扶持的龍頭企業,在清潔化、標準化、自動化生產上發揮引領作用。公司優化工藝布局,提升茶產品質量和附加值。“我們產有毛峰、六安瓜片,年銷售額達600萬元。”總經理范昌生介紹,“同時探索茶文旅融合,在茶園增設采摘、制作體驗區,讓游客感受茶趣。”
目前,大灣村擁有茶園5000余畝,400多戶村民從事茶產業鏈相關工作,戶均增收超3000元。一片綠葉,正成為致富一方的“金葉子”。
綠富同興,生態“變現”百姓歡
盛夏避暑,大灣村的馬鬃嶺漂流成為熱門之選。“我們從鄭州專程來,聽說這里水質清、河道刺激,漂程三小時,很是期待!”8月6日,游客張先生和家人們在起漂點碼頭穿上救生衣,躍躍欲試。碼頭處,手持水瓢、水槍的游客們滿懷期待,等待一場清涼奇幻之旅。
“馬鬃嶺漂流河道蜿蜒十里,河水清澈,兩岸青山環繞,環境絕佳,是吸引游客的主因。”馬鬃嶺漂流現場負責人王昭介紹,漂流于2020年正式運營,開辟全程漂、勇士漂、逍遙漂三種類型滿足游客需求。“今年6月開漂以來,接待游客已超2萬人次,日均約1500人,超去年同期。”
漂流項目的成功,為大灣村注入強勁活力。游客涌入,帶旺了餐飲、住宿、購物等相關產業。
距起漂點約4公里處,一處古樸雅致的“春山·灣留居”民宿成了游客心中的“詩和遠方”,這家利用老屋改造而成的特色民宿,在抖音、小紅書等網絡社交平臺上已成“網紅”。
“我們利用大灣老木器廠、王家老屋等舊房屋修繕改造,在保留原有建筑的風格上,融合了當地傳統文化與現代元素,提升居住舒適度,讓游客在舒服的環境下也能享受大自然的美麗。”“春山·灣留居”民宿負責人程本俊介紹,目前民宿共分為兩期建設,占地面積達21.57畝。目前,項目一期已建設完成,建筑面積達1200平方米,共有餐飲包間6個,民宿5套。項目二期計劃啟動,預計今年年底前開工。
此外,該民宿提供接送、預備特色美食、定制旅游路線等服務,帶領游客領略大灣村優美的風光,品味地道的美食。如今,蘇浙滬等地的客戶紛至沓來,其中很多還是“回頭客”。
“最初村里只有五六家農家樂,現在發展到40多家,游客絡繹不絕。”大灣村黨支部書記何家枝說。近年來,大灣村堅持“茶旅融合、紅綠結合”,依托天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優勢和紅色遺址資源,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村民紛紛開民宿、辦農家樂、從事旅游服務、銷售農特產,在家門口實現增收致富。
紅綠輝映的大灣村,正譜寫革命老區鄉村振興的嶄新篇章。如今,61家民宿、農家樂帶動200余人就業,村集體經濟從2016年的不足10萬元躍升至2024年的299.7萬元。2018年,大灣村整村脫貧出列。2024年,大灣村接待游客超70萬人次,旅游收入超9000萬元,人均純收入突破2.1萬元,同比增幅超30%。(本報記者 羅曉宇 王珂 實習生 吳子漁)
【記者手記】
賡續奮斗謀發展
走進花石鄉大灣村,“紅”與“綠”的交響令人振奮。
紅色基因鑄就精神底色,綠色發展激活內生動力。這里的一山一水、一磚一瓦,都在訴說著艱苦奮斗的過往,也見證著鄉村振興的嶄新篇章。
大灣村的實踐深刻表明:保護好生態、利用好資源、傳承好精神,老區人民就能把“綠水青山”變成真正的“金山銀山”,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越走越穩。
【抗戰紀事】
白水河汪家老屋:烽火中的紅色堡壘
金寨縣花石鄉白水河汪家老屋。 本報記者 王珂 攝
汪家老屋位于金寨縣花石鄉白水河畔,曾是新四軍第四支隊立煌兵站、中共安徽省工作委員會、中共鄂豫皖區委舊址所在地。1938年8月至1940年1月,這三個機構先后在此地辦公。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后,在中國共產黨的積極努力和推動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和發展起來。1938年2月,留在大別山的紅28軍和鄂豫邊紅軍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第四支隊,高敬亭擔任支隊司令員。
1938年3月中旬,新四軍第四支隊在東進抗日途中,于立煌縣(今安徽省金寨縣)進行了集中整訓。其間,司令員高敬亭主持召開干部會議,成立了軍政委員會,研究建立立煌兵站(也稱為第二兵站)等問題。同年4月,新四軍第四支隊兵站在桃樹嶺的秦家灣正式成立,不久遷到桃樹嶺頭的張家灣。同年8月,又遷到花石白水河的汪氏宗祠和汪家老屋。
四支隊立煌兵站的主要任務是保障前后方的通信聯絡,為四支隊調撥運輸軍需物資,密切配合立煌地方黨組織開展抗日救亡工作,保持和群眾抗日團體的聯系。兵站還承擔著通信聯絡、上傳下達的重任。兵站內設有電臺,負責與黨中央、長江局保持聯系,及時傳達黨對大別山區抗日工作的指示。此外,兵站以公開合法的地位掩護設立在立煌境內的中共各級領導機關,保護領導人的安全,黨的許多重要會議也在兵站召開。立煌兵站是中共領導長江以北和大別山區的抗日民主運動的領導中心。
1938年4月,中共中央長江局為統一領導安徽長江以北地區黨的工作,在安徽六安成立了中共安徽省工作委員會,彭康任書記。6月27日,中共安徽省工作委員會為更好開展工作從六安遷到立煌縣,再隨兵站來到了汪家老屋。
1939年2月,鄭位三在汪家老屋主持召開了豫東南、鄂東北、皖西等地區黨代表會議。據中央指示,撤銷安徽省工作委員會,成立中共鄂豫皖區委,區委書記為鄭位三,機關設在新四軍第四支隊立煌兵站汪家老屋內,由中共中央中原局領導,負責津浦路以西,平漢路以東,浦信公路以南鄂豫皖三省邊區黨的工作。
中共鄂豫皖區委在任期間,重視加強黨的建設,使轄區的黨組織得到恢復和發展,在黨的統一領導下,發動群眾,團結抗戰,成為組織民眾抗戰的戰斗堡壘。
1939年,鄂豫皖邊區國共合作形勢逆轉。為顧全抗日大局,避免沖突,7月24日,根據中共中央指示,鄂豫皖區委遷至廬江湯池新四軍江北指揮部。同時,組織中共黨員和進步分子向新四軍活動區撤退。直到1940年4月底,立煌地區抗日民主力量的撤離轉移工作基本結束,前后共轉移共產黨員、愛國民主進步人士3000多人。
汪家老屋見證了新四軍第四支隊立煌兵站、中共安徽省工作委員會、中共鄂豫皖區委三個機構的接力運作,推動大別山地區抗戰走向深入,成為紅色抗戰精神的重要見證地。(本報記者 羅曉宇 實習生 朱欣怡 整理)
責任編輯:祁夢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