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工大團隊進行整車懸架調試。(合肥工業大學供圖)
合工大團隊進行整車懸架調試。(合肥工業大學供圖)
白先旭團隊研制的車規級電控懸架控制器。(合肥工業大學供圖)
今年上半年,安徽一躍成為全國汽車產量第一省、新能源汽車產量第一省、汽車出口第一省。
這份亮眼的“汽車皖軍”成績單背后,是源源不斷的高質量人才提供支撐。教育部直屬高校合肥工業大學是國內最早開設車輛工程專業的高校之一。經過數十年累積,該校培養出的汽車人才已占全國行業人才總量三分之一,有著“汽車工業三分天下,合肥工大獨占其一”的美譽。
近年來,為助力安徽省新能源汽車與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合肥工業大學汽車與交通工程學院持續破解高校育人與產業需求的脫節問題,不斷提升人才培育的供需適配度,構建起“需求牽引—產教融合—制度護航”的研究生培養新模式。
企業需求導向生成課題
暑假期間,合肥工業大學汽車與交通工程學院的實驗室里依然熱火朝天。包括車輛工程、計算機科學等專業在內的幾十名同學,正圍繞不同汽車車型的“理論”數據與“實際”數值,反復調試,力爭達成技術突破。
十多年來,該學院教授白先旭帶領團隊一直在汽車電控懸架領域,進行相關基礎研究與前瞻性產業化應用實踐。
目前,汽車電控懸架多以進口為主,配置在價格高昂的高端車型上。如何讓更多的汽車擁有高性價比的電控懸架,已成為諸多車企亟須破題的關鍵之需。
“智能電控懸架控制器相當于人的大腦,它下面還有肢體,用來保證汽車行駛過程中的平穩性。”白先旭形象地比喻說。
他拿起另一款控制器介紹:“這是我們自主研制的一款車規級電控懸架系統控制器,其核心就是磁流變液。這個黑色液體在磁場控制下,可以在液態、半固態、固態間快速切換,切換響應時間在毫秒級。目前,從成本角度來說,不一定占有優勢,但它是未來領域內的一片藍海。”
針對高校科研與產業需求脫節的痛點,白先旭團隊與蔚來汽車、江淮技術中心等頭部企業合作,基于企業的技術攻關需求,結合團隊老師的研究方向,形成整車預期功能安全、智能座艙、智能駕駛等攻關課題庫。再由研究生結合課題,深度融入企業研發全流程。最終的相關研究成果也依托出題企業落地在研發車型上。
“通過企業需求導向的課題生成機制,可以在有效解決企業實際需求的同時,讓研究生對于企業的研發領域及流程有著進一步的了解,也有助于縮短學生工作后的適應期。”白先旭說。
實驗室到產業園閉環培育
從基礎研究,再到專利布局,最后實現產業孵化,這條鏈路是合肥工業大學在汽車人才培養上打造的產學研深度融合閉環。
白先旭告訴記者,在確保課題來源于產業實際需求,繼而開展研究后,他們就同步展開專利布局,要求學生在研發初期就同步撰寫專利。
這種提前布局的成果是顯著的。近年來,團隊累計授權發明專利100余項、PCT美國專利6項,并建立“基礎專利(實驗室原創技術)+應用專利(企業合作改進技術)”分級保護機制,明確技術轉化路徑。
到了孵化階段,學校大力支持團隊及學生成員成立科技企業。為此,合肥工業大學智能制造技術研究院應運而生,專門為科技成果轉化及產業化、高科技企業培育、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服務。在這樣的精心培育下,僅白先旭團隊就孵化出3家科技企業,分別為工大智騁(合肥)汽車科技有限公司、安徽冠盾科技有限公司、安徽國麒科技有限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智騁汽車聯合創始人之一是該學院的博士生李成蹊。2018年,李成蹊保研至該校汽車與交通工程學院車輛工程專業。面向電控懸架系統產品的行業需求,他一直在導師白先旭的指導下,聯合相關企業進行電控懸架系統的技術攻關。
從碩士到博士,李成蹊用了7年時間,他先后多次進入奇瑞汽車、安凱汽車等本土企業調研,把“理想條件下”電控懸架技術,轉化到產業園里滿足各種復雜工況條件下的產品中。經過一次次地實戰打磨,李成蹊作為主要參與人,和老師、同學一起完成了包括3款乘用車、2款商用車在內的電控懸架產品開發,逐漸成長為學生研發團隊的“領頭羊”,最后也水到渠成地成為智騁汽車的聯合創始人。
跨學科導師組團保障
針對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的跨學科特點,合肥工業大學汽車與交通工程學院結合學生選擇的課題,構建由學校、企業專家組成的跨學科導師組,為研究生的課題順利推進提供保障。
每個課題小組定期根據項目推進需求,通過組會進行交流,團隊每月進行一次大組交流,實現跨項目的資源共享。
在團隊定期的交流會上,學校導師和項目的企業領導提出要結合材料科學、自動化控制等其他學科的優勢,進行跨學科交流合作。李成蹊說:“我們團隊成員橫跨汽交、機械、電氣等多個學院。團隊內分工明確,我負責項目主要的架構設計,參與協調學生工作。多學科交叉環境,讓我受益匪淺。”
在項目推進的重要時期,白先旭多次帶領李成蹊等同學赴車企試驗場駐扎,與企業產品開發人員朝夕相處。這批研究生們不僅將最前沿的技術展示給企業,也在與企業協同工作中,了解熟悉實際車輛工業開發的多領域和全流程。
此外,學院還依托安徽省汽車工程學會的“知行”微講堂,定期邀請奇瑞、江淮、蔚來等企業的一線工程師,進行企業真實項目案例拆解。
如今,這種“企業出題、政府立題、高校解題、市場閱卷”的模式,已經成為合肥工業大學在創新人才培養上響亮的回答。在這種模式的覆蓋下,合肥工業大學智能制造技術研究院孵化出智騁汽車等新興企業,累計培育高科技企業188家,培養碩士研究生5000名。
(本報記者 陳婉婉)
責任編輯:祁夢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