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至24日,中國機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賽人形機器人專項賽全國決賽在合肥舉辦。作為全國首個全尺寸人形機器人賽事,這場匯聚了全國100多所高校、200多支隊伍、320多臺機器人的巔峰對決,不僅是技術競技的舞臺,更以“以賽促學、以賽促研、以賽促產”為核心邏輯,為合肥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注入全鏈條創新活力。
以賽促學,靶向培育產業“急需人才”。眼下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勢頭迅猛,但高校培養的人才與企業實際需求仍有差距,不少學生懂理論卻缺實戰經驗。本次大賽瞄準這一問題,把賽題和真實場景綁定,引導學生跳出“只在實驗室搞研究”的思維,轉向解決實際問題。
“通過這次比賽,我對機器人的軟硬件有了更立體、更深入的認知。”清華大學參賽隊員李炯燁說,嘗試真實任務后才發現,仿真模型和真機操作差別很大,以前只盯著參數,現在更明白技術要能落地才有用。為了讓學生更貼近產業實際,國先中心(合肥)比賽前搭建智能機器人場景訓練平臺,聯合組委會提供專業輔導,并組織參賽團隊開展“企業一日行”,走訪零次方、柔性科天等企業,讓學生實地了解企業的技術訴求、生產流程和人才標準,逐步成長為符合行業需要的復合型人才。
以賽促研,破解技術轉化“關鍵堵點”。人形機器人不少核心技術常陷于“實驗室里好用、實際場景無用”的困境,本次賽事則以實戰為“試金石”,推動技術從理論走向應用。
比賽現場,五大創新賽項覆蓋Kuavo、Roban、Aelos大中小三類雙足機器人尺寸,同時,將具身智能、開源鴻蒙等前沿技術嵌入具體任務。無論是在模擬工廠中跨越碎石路的動態避障,還是在家庭場景中的NFC識別與智能配送,參賽團隊都在真實場景中檢驗技術穩定性與適配性。比賽同期舉辦的主論壇與分論壇,更成了技術攻關的“思想加油站”,院士專家、行業領袖齊聚一堂,助力加速破解人形機器人領域的“卡脖子”問題。
以賽促產,構建協同發展“生態閉環”。合肥能承辦此次高規格賽事,緣于其堅實的產業底氣。目前,合肥已集聚170余家機器人產業鏈企業,構建起以科大訊飛(“大腦”)、中科深谷(“小腦”)、零次方(整機)為代表的“大腦—小腦—核心部組件—本體”完整生態,為賽事成果落地提供了肥沃土壤。
“賽事不是終點,而是成果轉化的起點。”國先中心(合肥)機器人事業部負責人孫丹丹介紹,賽后將緊盯優勝團隊,與技術強、有落地潛力的團隊持續對接,幫助其通過天使投、種子投以及科大硅谷等孵化平臺快速落地,加速實現人形機器人從“賽場”到“市場”的跨越。
從精準培育人才,到推動技術落地,再到完善產業生態,合肥正通過賽事激發創新活力、選拔優秀人才,同時依托扎實的公共服務平臺、開放的應用場景以及有力的政策支持,打造從“技術突破”到“產品落地”再到“產業集聚”的完整閉環生態。
■ 本報記者 劉靜文
責任編輯:祁夢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