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在鄉村 旗幟領航
“三下鄉”一頭連著青春,一頭連著鄉村。今年暑期,我省大學生以“青春為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為主題,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在鄉間小路、街頭巷尾,他們化身理論宣傳“小喇叭”,用“青”言“青”語讓理論政策“聲”入人心;在田間地頭、西部邊疆,他們走村入戶,發揮專業特長,用青春智慧送上扎實服務;他們在基層一線體驗黨的創新理論在祖國大地的生動實踐,在“行走的思政課”中感受中國式現代化的萬千氣象,他們在鄉土之上,用青春作答。
看科技火種 點燃創新引擎
青年,是社會上最富活力、最具創造性的群體,他們的目光所向、腳步所至,是智慧所聚,是“活水之源”。
“數字檔案既能輔助修繕,還能為文創提供素材,讓古村文化‘活’在當下。”安徽理工大學人工智能學院青年學子說。在歙縣瞻淇村,該學院青年學子用AI與3D建模為古建筑掃描建模,構建毫米級數字檔案,讓斗拱細節、彩繪紋飾獲得了“數字永生”。同樣是該學院學生制作的魚燈造型智能小車,流暢地沿軌道行駛及進行自動避障功能測試,讓非遺傳承人都連連稱贊。
在阜南縣焦陂鎮牛寨村青年書室,科技讓普法不再枯燥。巢湖學院經法學院“AI賦能 法潤寨鄉”實踐團成員化身“云端主播”,采用“AI+直播”雙軌模式,將復雜的法律條文轉化為村民熟悉的方言案例,結合AI技術,制作充滿鄉土氣息的普法情景劇,讓法律發條、經典案例借助一方小小的手機屏幕,飛入千家萬戶。
在霍邱縣孟集鎮中心村的水塘邊,水稻拔節孕穗,青蝦潛底游弋。安徽新華學院學子聚焦當地“稻蝦共生”種養模式的“痛點”,將實驗室里的“無人艇”送進了池塘,助力降本增效,讓科技扎根泥土,成為解決“最后一公里”難題的利器。
鄉土之上,我們看到,青春燃起智慧的火花,在鄉野間碰撞出創新的光芒,照亮了文化傳承,點亮著產業振興,溫暖了千家萬戶。
安徽理工大學學子體驗非遺“魚燈”
聽時間回響 訴說堅持的力量
鄉村振興非一朝一夕之功。它呼喚的,不僅是靈光一現的創新,更是細水長流、久久為功的韌勁與承諾。
“碑刻承載著英雄故事,碑在,就是英雄精神在!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我們做的,是讓后人看見,是誰用青春換來了今天。”安徽師范大學“豐碑鑄魂”社會實踐團隊成員汪瑞說。5年來,該團隊遍訪安徽省退役軍人事務廳官網登記在冊的116處紅色碑刻,并調研補充165處珍貴碑刻遺存,合計共踏勘281處革命歷史碑刻,行程超萬里。
同樣畢業于該校的楊千方,因感恩鄉親們的愛心幫扶,于第二年返鄉為村里兒童辦起了補習班。20年光陰流轉,一次善舉成就廿載“反哺”接力,這個當初只有13個孩子的補習班,目前已成為覆蓋全省12個市、30多個鄉鎮的“千方愛心學校”,2200余名大學生志愿者接續傳承,累計服務鄉村兒童逾萬人次。
和安徽師范大學一樣,在江淮各地扎根多年,長效服務的青年團隊不在少數:安徽農業大學學子俯身于大豆與玉米的株行間,三年時間,帶著最新技術走訪調研省內各類大豆種植基地,提供優質功能型大豆品種,助力農戶增收。淮南師范學院“江淮楚歌”歷史尋訪團繼2024年順利完成首期文化尋訪路線后,于今年再度出征,跨越淮南、六安、阜陽三市,行程800余公里,探尋江淮流域的楚文化基因密碼,開展文化守護行動。阜陽幼兒高等師范專科學校秉持“短期支教,長期扶持”理念,連續三年扎根休寧縣鄭灣村,為當地留守兒童創建暑期“夢想學院”......
我們看到,青年的身影,是“長效”二字最生動的注腳,是“扎根”精神最樸實的宣言。
安徽農業大學學子調研大豆種植基地
邁青春腳步 “抵達”最一線
哪里需要青年,青春的腳步就在哪里停留。“三下鄉”真正的價值,在于“深入”,在于“抵達”。
這種“深入”,是空間的抵達。蚌埠工商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宣講團,深入金寨縣大灣村革命老區,在紅軍廣場前,在脫貧戶陳澤申的小院里,傾聽最真實的故事,感知最細微的變化。
這種“深入”,是歷史的抵達。7月15日,在鳳陽縣小崗村“當年農家”,一場跨越時空的青春對話正在上演。安徽科技學院“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小崗志愿服務隊,以一場精心編排的情景劇《1978:十八個紅手印》為來自全國高校的實踐師生獻上了一場震撼心靈的“行走的思政課”。“按下手印的那一刻,我們仿佛真的能體會到當年18位村民勇于改革的決心”。池州學院“筑夢小崗”團隊成員們在看完演出后,自覺前往劇場,親身體驗了這一場景,并利用短視頻的形式,以“一顆稻種”的獨特視角記錄了這段改革史。
這種“深入”,是心靈的抵達。在廬江縣郭河鎮,安慶醫藥高等專科學校的學生們,從灶頭忙到床頭,將熱乎飯送到獨居老人身邊;在六安市葉集區柳林社區,阜陽理工學院學生為100余名鄉村青少年兒童搭建起接觸人工智能的橋梁。在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安徽大學學子跨越千里,用繪畫和詩詞帶領當地的孩子們領略漢語言的魅力。
鄉村熱土,青春作答。他們把文化盛宴送到村寨,把科技知識帶到田間地頭,把義診藥箱背進偏遠山村,這份寫在鄉野大地上的“行走的答卷”,是青春獻給時代最響亮的回音。
池州學院學子在小崗村田間勞作體驗
(見習記者陳璐)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