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霍山文廟。(資料圖片)
黃昏時分,即便在炎炎夏日,酷暑也已逐漸褪去。在大別山深處的霍山縣,散步納涼、跳廣場舞的市民陸續出動,位于老城區中央的文廟熱鬧了起來。這座已有幾百年歷史的建筑,是霍山縣城歷史的縮影,也嵌入一代代霍山人成長的記憶中。
“以前文廟兩邊都是居民樓,我就是在這里長大的,小時候天天和發小往文廟里面鉆。后來兩邊的居民樓拆了,建起了廣場,我還是每天到這里散步。每年春節時,咱們文廟還會組織廟會,那時候才熱鬧呢。這座文廟,在咱們老霍山人眼中,就是霍山的象征?!痹趶V場上散步的汪先生充滿感情地回憶說。
始建于明弘治年間的霍山文廟,無疑是霍山老城區的代表建筑。在日新月異的縣城建設中,古老的文廟始終巋然不動,默默地見證著山城的發展。
“一個城市從誕生到成形,再到發展,必然會留下物質的載體。回望數百年歷史,在霍山這座小小山城,這個載體便是城里的文廟、山上的文峰塔、淠河邊的潛臺碑刻?!被羯娇h文物管理所所長吳波對記者說。
明、清時期,每一州、府、縣治所在地都有孔廟或文廟。各類文廟數量之多、規制之高,建筑技術與藝術之高超精美,在古代建筑中都極為突出,成為中國建筑文化遺產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霍山文廟目前是全省保存最完整、體量最大的文廟建筑群,有11座單體建筑,總占地4000余平方米。作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通過持續挖掘、整理和研究歷史信息,霍山文廟不斷得到保護修繕,延續著山城文脈,讓歷史與現代相得益彰。
“2000年前后,霍山在城區改造中,將文廟兩邊的老舊居民樓拆除。文廟位于老城區的核心區,是商業中心,那時有一種聲音,希望在文廟周邊新建商品樓或商業建筑,經濟效益更大,但黨委、政府最終決定最大程度保留文廟的歷史風貌,在兩邊修建與文廟風貌氣質相稱的市民廣場。”吳波告訴記者,如今的霍山文廟,成了4A級風景區,是縣博物館所在的“文化地標”。
在霍山縣,承載鄉愁的,還有隱藏在老城區中的老小區、老街巷,它們散發的“老味道”,也是山城記憶的一部分。
建于20世紀80年代的聯合倉庫小區,如今成了霍山縣年輕人喜愛的打卡點。這個以倉庫為名的小區,最早是十幾座紅磚黑瓦的糧倉,后來改造成了住宅。而今,過去坑坑洼洼的路面鋪上了瀝青,頭頂的電線、墻邊的水管統一埋入了地下,最有特色的“老倉庫”卻幾乎沒有變化,只在過去的紅磚墻上適當地增添了彩繪點綴,重新修葺加固了墻角,并刷上了一層清漆保護墻面。
“說真的,這些紅磚黑瓦的倉庫很有特色,在咱霍山縣是獨一份。一開始說要改造老舊小區,我還以為咱們小區要‘面目全非’了。改完再看,小區的生活便利了,特色卻沒有變。時不時有年輕人過來拍照片。把這份‘鄉愁’留下來,我覺得很好?!币晃恍^居民說。
“過去的老城區改造,往往是習慣性地大拆大建。我們摒棄這種思維,推行小規模、漸進式、織補型的更新策略?!被羯娇h住建局局長何林告訴記者,該縣尊重群眾的意見、尊重街道的歷史風貌特征,按照保留老居民區原有風貌、完善配套基礎設施、改善居民生活環境及公共活動場所的原則,采用修繕加固、空間織補等精細化手段。曾經破敗的老舊小區,在修繕并被賦予合適功能后,成為富有魅力的新空間,成為居民和年輕人喜愛的場所。
歷史建筑是城市的“文化礦產”,霍山縣成立了專業的歷史建筑普查隊伍,進行了全面細致的摸底調查。通過實地勘察、查閱歷史文獻、走訪當地居民等方式,詳細記錄每一處歷史建筑的建造年代、建筑風格、文化價值等信息,建立了完善的檔案庫。同時完善歷史建筑保護與活化利用長效管理機制,詳細解析老建筑中的歷史文脈,提升居民的自豪感,引導群眾參與到歷史建筑的保護工作當中。
“在城建中保留歷史文脈、人文地理等內涵,能增強居民的歸屬感和責任感。居民對于家鄉的自豪與認同,不單單來源于富麗的高樓大廈,更來自古色古香的歷史建筑、充滿童年記憶的老屋、縈繞煙火氣息的街巷,這是城市軟實力的重要體現。”何林告訴記者,霍山縣在今后的城市更新中,會堅持留、改、拆相結合,對于有價值的舊廠房、舊街區等盡可能保留風貌肌理,對于被列為C級危房的老屋盡可能維修改造,讓歷史文化遺產成為與城鄉共同發展的一部分,為現代化的山城留住可回味的美好鄉愁。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