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视频在线观看爱爱-欧美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欧美视频在线观看视频-欧美视频在线观看一区-欧美视频在线看-欧美视频在线视频

安徽省重點新聞門戶網站 安徽青年報官方網站
當前位置:安青網>時政要聞 >正文

安徽高產小麥,這樣種出來

2025-08-02 12:36:55   來源:安徽日報

“紙上談兵”農民不信服,“技術物化”才能推廣開,因為地里長的麥子不騙人——

安徽高產小麥,這樣種出來

麥浪翻滾的豐收季剛過,近日,一組數據引發關注:2025年,安徽夏糧(主要是小麥)播種面積4332.6萬畝,居全國第3位;單產406.7公斤/畝,居全國第7位;總產量1762萬噸,居全國第3位。

成績背后,既有廣大種植戶的辛勤付出,也離不開我省小麥栽培技術團隊的不懈努力。隨著品種更新、栽培技術改進及政策支持力度加大,近年來安徽小麥單產與總產均大幅提升。“與2013年相比,2023年全省小麥平均單產達405.3公斤/畝,年均增加3.6公斤/畝,總產達348.16億斤;2013—2023年間總產增加82億斤。”省農科院作物研究所杜世州博士介紹,2025年406.7公斤/畝的單產,是僅次于2024年407.7公斤/畝的歷史第二高產。“今年氣候條件不佳仍獲此佳績,除新品種應用外,高產栽培技術的提升與推廣功不可沒。”

應對多重挑戰,破解單產提升梗阻

安徽小麥單產的“天花板”,曾被多重現實因素牢牢鎖住。

土壤與播種的“先天不足”最為突出。沿淮淮北的砂姜黑土,耕性差、適耕期短,旱時皸裂如網,澇時積水成潭;沿淮及沿江的水稻土,黏重如泥,濕度難控,耕整地如同“與泥摔跤”。加之秸稈還田質量參差不齊,缺苗斷壟成常態,麥苗“先天發育不良”。

技術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梗阻更甚。拔節期干旱等自然風險讓“關鍵肥”難施下去。“拔節期該追肥,年輕人外出打工,老人扛不動化肥,遇干旱,想追肥也沒水澆。”定遠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唐中興坦言,新技術有的操作繁瑣,農戶“學不會、用不上”;有的停留在“因墑播種”“因苗追肥”等原則性表述上,農戶面對具體田塊仍“不知咋辦”。

市場產品多樣化形成“選擇困境”。農機、肥料等產品更新快、品類雜,農戶“霧里看花”看不懂;企業主導的推廣模式讓農戶對新產品半信半疑,技術信任鏈難以建立。

“要實現大面積單產提升,必須提高耕整地播種質量和科學施肥效率。”省農科院作物研究所陳歡博士認為,沿淮淮北砂姜黑土地區耕整地困難,嚴重影響出苗率和整齊度,“過去說‘七分種三分管’,現在看來說‘九分種一分管’也不為過。”

此外,持續提升單產還需培肥地力。生產實踐中,一是秸稈全量還田,二是有機肥持續投入。“我省小麥高產800公斤以上田塊的取樣調查顯示,連續多年投入有機肥有效改良了土壤物理屬性,滿足了小麥全生育期養分需求。”陳歡補充道。

農業科技工作突出應用導向出成果,還要轉化落地見效益,大面積提升單產天花板,這才算是“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技術物化:讓高產技術從“紙上”走進“田間”

技術轉化落地的關鍵,在于推廣模式破舊立新。安徽跳出“發明白紙、開培訓會”的傳統套路,構建了“理論—技術—物化產品—高標準示范現場—輻射帶動”的閉環。

破解困局的核心,是讓抽象技術變成可觸可及的“實物”——這就是“技術物化”的邏輯。“農民要的不是論文里的名詞,是能直接用的家伙事兒。”杜世州說,省農科院作物研究所小麥栽培團隊埋頭攻關,將十多年的栽培技術物化成了兩樣“硬貨”。

在淮北夾溝農場,精量旋耕施肥播種復式一體機成了整地、播種的利器,施肥、旋耕、播種、鎮壓等六道工序一次完成。“過去耕三遍、播兩遍還缺苗,現在機器過一遍,深淺一致,苗齊得像列隊。”農場技術員算了筆賬:這臺機器讓耕深穩定性提高6%,碎土率提升31%,徹底告別“缺苗斷壟”;單環節成本每畝減少25元,3個示范點平均畝產達706.8公斤,比周邊高出近200公斤。

針對化肥濫用、效率低下的問題,團隊研發出生物膜保持型小麥專用肥,配合“種肥同播”“抗逆防早衰”等配套技術,實現“施肥少、產量高”。在安慶市大觀區的安徽省農墾皖河農場,這種專用肥成了香餑餑。“過去追肥三次還脫肥,現在一次施足,后期不早衰、抗倒伏。”皖河農場副總經理周文指著實收畝產583.91公斤的麥田說,這袋肥料讓化肥用量減了15%,畝產量卻提高近50公斤。

定遠縣作為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小麥栽培技術團隊以良種、良機、良肥、良法深度融合為目標,開展高產抗逆品種布局優化、機械化耕整地質量提高、化肥減施增效、抗逆抗災能力提升及稻茬小麥綠色豐產技術模式集成示范。2025年,定遠縣十八崗農場稻茬小麥實收畝產565.7公斤,吳圩鎮陽麟農業基地達563.36公斤,較周邊農戶增產10%以上。

“兩年來,團隊發揮‘以點帶面’推廣策略,在關鍵生育期開展現場指導,提供物化技術產品和服務,讓新品種、新技術真正落地,提升了科技支撐能力。”定遠縣副縣長曹文昕說。

目前,這兩項技術已入選安徽省農業主推技術,編入全國小麥單產提升技術指南,在旱茬、稻茬麥區推廣1200萬畝;生物膜保持型小麥專用肥還拿下了楊凌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博覽會“后稷獎”。

看樣學樣跟著干:千畝示范田成“活教材”

“別說講理論,就是把說明書遞到手里,我也看不懂。但人家地里長著的麥子不會騙人。”在太和縣徐淙祥合作社的示范田,阜南縣種糧大戶王軍蹲在地頭,數著比自家麥田密三成的麥穗。這里連續三年畝產超800公斤,2025年特殊氣候下仍達820.5公斤。如今,徐淙祥合作社“良田+良種+良機+良肥”的配套模式,成了周邊農戶的學習樣本。

安徽探索的“物化成果+示范現場”推廣模式,正在破解技術落地難題。在國家農業綠色發展長期固定觀測潁上試驗站,科技人員在小麥拔節期、灌漿期駐點指導,用實測數據告訴農戶“何時澆水、施多少肥”。省農科院作物研究所喬玉強等把“噸半糧”技術分解成“播種深度3厘米,拔節期畝施15公斤肥”的具體動作,百畝示范區連續兩年實現稻麥周年總產1.55噸。“技術員在地頭盯著,什么時候澆水、施多少肥,照著做就行。”種植戶宋廷周介紹,今年小麥生長遇持續干旱,但在科技人員指導下,冬前培育了壯苗抵御旱情,加之及時澆水施肥,畝產基本突破500公斤,個別地塊達600公斤。

渦陽縣張林森家庭農場堪稱“高產教科書”:連續7年畝產超800公斤。“秘訣就在于全程采用高質量耕播技術和專用肥,種得勻、長得壯、抗得住災。”陳歡說。

皖河農場的千畝示范片更成了“露天課堂”,周邊農戶看著收割機實收的畝產583.91公斤的飽滿麥粒,主動索要技術方案。“我們不僅自己用,還能幫周邊20萬畝稻茬麥提質增效。”周文說,這種“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的模式,讓技術像蒲公英種子一樣撒向廣袤田野。

如今,安徽已在14個國有農場建立技術物化示范基地,通過“財政專項+協作攻關+科技特派”的組合拳,讓“渦陽經驗”“太和模式”“皖河樣板”在江淮大地落地生根。

從“紙上談兵”到“技術物化”,安徽小麥產業的轉型,本質上是農業科技“供給側”的革新——讓復雜技術變簡單,讓抽象理論變實物,讓農戶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應用。

隨著高質量耕播技術、高效施肥技術的持續推廣,隨著“物化成果+社會化服務”模式的深入,安徽小麥必將釋放更大潛力,為國家糧食安全貢獻更多“皖麥力量”。

    責任編輯:李志慧

    今日古詩詞
    免責聲明: 網站內所有新聞頁面未標有來源:“安青網-安徽青年報”或“安青網”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安青網聯系。轉載稿件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国产精品伦理 | www.亚洲视频.com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国产一区二区亚洲精品 | 情欲综合网 | 久久影院一区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在线 | 韩国色三级伦不卡高清在线观看 | 九九re6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手机看片一区二区 | 中文字幕欧美日韩一 | 九九热最新 | 日韩在线观看视频网站 | 大陆一级毛片 | 日日操夜夜操天天操 | 激情在线播放免费视频高清 | 最近免费中文字幕大全免费版视频 | 国产精品区牛牛影院 | 日韩天堂在线 | 欧洲免费无线码二区5 | 国产精品天天操 | 日本一级高清片免费 | 四虎高清成人永久免费影院 | 国产区在线观看 |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 国产免费人人看大香伊 | 亚洲欧洲国产成人综合一本 | 亚洲精品久一区 | 亚洲精品日本一区二区在线 | 日本三级日本三级人妇三级四 | 亚洲人成激情在线播放 | 免费毛片a线观看 | 久久99精品一久久久久久 | 亚洲激情视频 | 亚洲第九十七页 | 久热久操|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综合 | 国产网站免费视频 | 欧美精| 一级毛片a女人刺激视频免费 | 久草在线视频免费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