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少年成長的關鍵階段,正確的教育引導與有效的家校協同至關重要。安徽金寨技師學院儲修成老師深耕于此領域,繼《我們與學校一起成長》一文后,于2025年7月在安青網連續發表兩篇文章:7月10日《給青年學生的幾點建議》(下稱《給學生》)與7月21日《致高中新生家長的一封信》(下稱《給家長》)。二文緊扣“青年學生成長”核心議題,分別為受眾構建了互為支撐、相輔相成的“教育對話”,精準回應了時代語境下學生個體發展與家庭教育角色的雙重需求,為家校協同育人與青少年健康成長提供了兼具思想深度與實踐價值的行動框架。
筆者曾于去年1月17日在安青網發表《姊妹篇里話成長》,從環境、方式、目標三維度解析了儲修成老師《我們與學校一起成長》及其學生劉慧萍《在實踐中歷練成長》二文,反響良好。儲老師此次新作,雖然《給家長》主要面向家長,但其蘊含的普適教育理念與殷切期望,對學生同樣具有啟迪價值,與《給學生》共同構成了一套系統、完整的成長指引體系,我稱之為“新姊妹篇”。
一、雙向對話:確立“學生主體”與“家校協同”的互動機制
新姊妹篇的核心價值在于它們構建了以“學生主體性發展”與“家校協同支持”為雙翼的互動對話機制。
1.面向學生:精準定位,同頻引導。《給學生》以平等“成長伙伴”的姿態切入,直面青少年在自我認知、學業精進、價值觀塑造等關鍵領域的困惑。文章摒棄泛泛勵志的路數,緊密貼合高中階段學業壓力、社交挑戰、生涯規劃等具體情境,提出切實建議。
(1)激發內驅力與長遠規劃:強調明確目標感(多問“為什么”),抵御外界干擾(“堅持做自己”)。
(2)提供現實認知與行動指南:洞察社會規則與人際關系實相(如“無利不起早”、老板與員工共生關系),破除理想化思維;倡導“積極行動”(爬山為喻),將努力錨定于心理突破力(“超越原生家庭”)與可積累的硬實力(“技能領先”)。
(3)聚焦核心競爭力與韌性培養:強調基礎積累(預習、聽課、刷題)與能力突破的分階段側重,避免跨階段焦慮;重視心理建設,用建設性行動覆蓋消極情緒。
這種“問題導向”的設計,使學生感受到“被看見”的深度共鳴,增強了學生對建議的接受度與影響力。
2.面向家長:角色轉變,智慧支持。《給家長》則超越了教育者對家長的單向要求,引導家長進行深刻的角色反思:從“主導者”轉向“支持者”,從“結果焦慮”轉向“過程陪伴”。新姊妹篇核心觀點非常鮮明。
(1)環境塑造者而非人生設計師:家長的核心職責在于營造有利成長的環境。
(2)心理健康優于分數:提醒家長關注孩子心理狀態比學業成績更為重要。
(3)尊重獨立人格是溝通前提,強調傾聽與理解的基礎性作用。
(4)破解現實痛點:針對性地剖析了青春期溝通障礙、盲目補課削弱自主性、家庭沖突隱性摧毀學生心態、智能手機成癮嚴重侵蝕學業投入等普遍難題,并給出具體的應對策略(如“傾聽儀式”“精準支援”代替盲目補課、“底線管控”禁用手機)。
這種“換位思考”的溝通方式,有效紓解了家長的焦慮,為家庭教育提供了清晰的權責邊界與行動方向。
新姊妹篇雖受眾有別,但共同指向一個核心理念:家長應成為“穩定的支持者”而非“焦慮的干預者”。學生的自主發展需要家長的信任與賦能,而家長科學施育的前提是尊重學生主體性。這種“雙向奔赴”的協同視角,突破了傳統教育中“學生被動聽、家長盲目做”的局限,構建了“學生主動成長—家長智慧支持—家校協同賦能”的良性閉環。
二、價值錨點:時代挑戰下鍛造核心素養的雙重維度
新姊妹篇共同勾勒出一套應對時代挑戰的青少年核心素養培養體系,其價值錨點聚焦于“內在穩定性”與“現實競爭力”的同步鍛造,具體體現為三個核心維度。
1.自主決策力:目標感與抗干擾能力。《給學生》——倡導學生建立內在價值坐標(“明確目的”“堅持做自己”),拒絕外界噪音與從眾心理。《給家長》——呼吁“歸還學習主動權”,避免以焦慮擠壓孩子的決策空間,培養其目標管理與抗壓韌性。
2.現實認知力:穿透表象的理性思維與社會洞察力。《給學生》:直指社會運行邏輯與人際關系本質(如功利驅動、共生關系等),破除幼稚認知,培養規則意識與理性判斷。《給家長》:揭示家庭沖突、手機成癮等對學業的深層、連鎖性危害,要求家長以理性管控(如物理隔絕誘惑源)代替放任或簡單說教。
3.可持續行動力:從技能深耕到心理韌性的終身成長力。《給學生》:強調行動導向(“積極行動”)、技能專精(“專精一門”)、心理突破(“超越原生家庭”),將努力轉化為可持續積累。《給家長》:提出“家庭和睦是精神后盾”,要求家長營造穩定、支持性的心理環境(“暫擱矛盾”),為孩子的持續發展提供能量補給。
新姊妹篇共同昭示:在充滿誘惑與變數的時代洪流中,青少年需以“內在穩定性”(自主心智+理性認知+心理韌性)為錨,以“現實競爭力”(硬技能+高效行動力)為槳,方能駕馭風浪,行穩致遠。 儲老師的建議超越了應試技巧層面,直指數字化時代青少年亟須升級的“心智操作系統”——這是比知識習得更本質的核心素養,亦是應對未來不確定性的關鍵能力。
三、實踐路徑:從理念到行動的可操作性智慧
作為“建議類”文本,儲老師新姊妹篇的顯著優勢在于為學生和家長分別提供了清晰、可操作的“行動路線圖”,將抽象理念轉化為具體步驟,體現了“知行合一”的教育智慧。
1.學生層面:“小切口”實現“大改變”。認知重建:通過具體問題觸發目標意識,洞察人性與社會規則,建立理性認知框架。行動賦能:強調日常可踐行的細節,如抵御盲從、停止抱怨、超越原生家庭局限、將時間集中于能力提升(如暫緩低效社交)、分階段聚焦(高中重基礎,未來重突破)。心理調適:將心理建設機制化,用建設性行動覆蓋消極內耗。
這些建議直擊學生普遍存在的目標模糊、行動渙散、心理內耗、社交困惑等痛點,為其提供針對性工具,有效避免了空洞說教。
2.家長層面:從焦慮干預到智慧支持的四步轉型,新姊妹篇為家長勾勒出清晰的實踐框架。溝通革命:以“傾聽儀式”替代指責,構建親子情感安全網。學習賦權:從“補課依賴”轉向“精準支援”,著力培養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環境改造:實施“底線管控”,物理隔絕核心誘惑源(如禁用智能手機),守護孩子的“成長帶寬”(指其可專注學習的時間與精力資源)。角色進化:從“前線指揮”退居“后勤保障”,成為孩子穩定可靠的支持系統。
這種去焦慮化、重實效的陪伴策略,是儲老師獻給當代家長的珍貴實踐智慧。
結語:以“成長共同體”理念照亮教育未來
儲老師新姊妹篇以其深刻的觀察、理性的思考和飽含溫度的筆觸,為青少年成長與家校共育貢獻了一份兼具思想深度與實踐效率的“教育答卷”。文章不追逐流量熱點,而是回歸教育本真——“培養健全的人”;不滿足于理論構建,而是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為讀者提供思想啟迪與行動指南。
在“雙減”深化、教育評價改革持續推進的時代背景下,這樣的文章不僅是對個體成長的精準導航,更折射出教育者對“何為好的教育”的深刻理解與堅守:好的教育,是賦予學生自主成長的勇氣與能力,是激發家長智慧支持的能量與自覺,是構筑連接個體發展與社會需求的堅實橋梁。正如新姊妹篇所傳遞的核心信念——成長絕非孤軍奮戰,而是學生、家長、學校乃至社會在理解、尊重與協同中共同書寫的“成長共同體”的生動實踐。儲修成老師此次的“教育對話”姊妹篇,無疑為構建面向未來的協同育人新生態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啟示。
皖西學院 馬育良
責任編輯:李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