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這個暑期,一群大學生讓AI成了診斷莊稼病的幫手、講明白法律的“翻譯官”、激發孩子興趣的“新玩具”。青年學子用腳步丈量鄉土,用AI助力鄉村振興,讓技術不再遙遠,讓村民真正受益。
“三下鄉”遇上AI
田間地頭,大學生用手機連著的AI幫老鄉診斷玉米病害;農家院落,AI技術把生硬的法律條文變成鄉親們聽得懂的方言故事;鄉村課堂,孩子們用AI讓畫“活”了起來。這個夏天,一群“三下鄉”的青年,攜帶著AI科技的種子,俯身于廣袤的鄉野,進行著一場充滿詩意的“智慧播種”。
玉米地里的AI課
“小姑娘,這機器真能幫咱種好地?”7月3日上午,六安市金安區木廠鎮吳大圩村的玉米地里,村民們圍在安徽工業大學冶金工程學院“城鄉AI啟蒙團”成員沈閃閃的身邊,對著她手機連著的智能檢測儀仔細看著。幾分鐘內,屏幕上顯現出診斷結果——基部葉片出現褐色條斑,這是高溫型葉斑病初期癥狀。“大爺您瞧,AI幫忙診斷,又快又好!”圍觀的鄉親們發出陣陣驚嘆。
這是該實踐團在村里開展科普實踐時的一幕。7月1日至4日,這支由三位大一女生組成的科普小隊,把人工智能的“種子”播撒到了皖西鄉村。
“為了給鄉親們上好AI課,我們做了很多準備”。活動首日,她們一行三人拿著問卷、帶著本子,一頭扎進了村里,通過問卷調研和入戶訪談對全村200多位村民進行走訪。“嬸子,您聽說過人工智能嗎”“大爺,天氣炎熱,您家地里的作物有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一天跑下來,她們摸清了200多位村民的“底”:85%的村民對人工智能技術缺乏基本了解,但一說到能幫助種地,超過90%的村民表示感興趣。
摸清了村民們的想法,她們的心里更有譜了。第二天,她們將AI科普講座搬進了村里的文化禮堂。“考慮到村民們的文化水平和接受能力,我們在來村子前,就咨詢了專業老師,盡量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講解”。
AI科普講座現場,實踐團成員劉晴站上講臺,從大家熟悉的農業生產常識開講:“咱種地,是不是得看天氣、看節氣、看土壤?”見大家點頭,劉晴話鋒一轉:“就像我們種地要觀察天氣一樣,AI系統也會‘觀察’各種數據......”45分鐘的講座,村民們聽得津津有味,互動環節提問接連不斷,氣氛熱烈。
隨后的幾天,實踐團成員不僅將AI課搬到了田間地頭,還針對村中的青少年群體設計了趣味編程課,通過帶領孩子們使用圖形化編程工具,完成簡單的動畫和游戲制作。
“姑娘,下次可還要再來呀”“還是你們大學生有辦法,有了AI咱們不用天天下地看玉米長得怎么樣了”......返程當日,實踐團成員們的手機里還不斷彈出村民發來的感謝信息和問題咨詢。“我們會持續跟蹤服務,定期回訪,計劃在明年寒假再來時,新增智能養殖系統實訓、鄉村電商AI助手培訓等內容。”劉晴說。
“這些大學生帶來的不僅是知識,更是一種發展的眼光。她們用年輕人特有的方式,讓我們也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吳大圩村黨支部書記趙軍表示。
AI法律“翻譯官”
“平時接觸法律知識少,要是有那種一看就懂的小視頻,講講咱老百姓身邊的法律事兒就好了!”在廣德市盧村鄉,村民王大爺這句樸實的愿望,讓安徽財經大學法學院“皖風徽韻·AIGC法治行”實踐團的成員們上了心。
7月上旬,該實踐團成員圍繞康養產業與綠色竹低碳項目發展中的法律需求,開展“AIGC賦能鄉村基層普法教育與數字化治理的法律探索”專題調研活動。
盧村鄉山清水秀,憑借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把康養產業和綠色低碳項目做得風生水起。可產業興旺了,新煩惱也跟著來了。在推動鄉村振興的過程中,當地企業經營者面臨著合同規范、產權保護、游客權益保障等法律問題。“部分游客對住宿合同條款理解不清,容易產生糾紛”“有時候合同怎么擬、怎么簽,我們心里也打鼓”......怎樣讓看似“高大上”的人工智能生成內容(AIGC),變成群眾用得上、看得懂的“百寶書”,是實踐團此次的調研重點。
實踐團成員通過實地走訪、問卷調查及專家研討會等方式,梳理了盧村鄉在產業發展中的主要法律問題,結合AIGC 技術特性制作普法短視頻、搭建糾紛預警系統初步構想方案。
安徽財經大學將AI搬進了新產業,巢湖學院經法學院“AI賦能 法潤寨鄉”實踐團則將AI普法“搬上了云端”,將普法宣傳送入了千萬家。
“原來正當防衛是這樣界定的!”7月3日,在阜南縣焦陂鎮牛寨村青年書室,三十多位村民圍坐在大屏幕前,通過直播互動上了一堂特殊的法治課。該實踐團創新采用“AI+直播”雙軌模式,將復雜的法律條文轉化為村民熟悉的方言案例。“這個系統真神奇,我選錯選項它還能告訴我為什么不對。”村民王大叔興奮地說。AI系統“一案多解”的智能分析功能可以通過可視化圖表展示不同選擇的法律后果,讓抽象的法律概念變得直觀易懂。三天的直播活動,累計吸引村民互動500余人次。
“除了開直播講法律,我們還邀請村民參與到短視頻拍攝中,讓法律沾上鄉土味!”實踐團成員孫思哲介紹道,實踐團成員們深入田間地頭,走訪50余戶農家,收集整理13個真實案例,推出“銀發法治代言人+牛寨法治短視頻”推廣計劃,結合AI技術創作出《宅基地風波》《彩禮那些事》等系列法治情景劇,并組織當地退休教師、老干部等群體化身普法先鋒,擔任短視頻主講人。
“只要輸入糾紛調解案例腳本,AI就可以自動匹配村貌場景和方言配音”“以前做政策宣傳得挨家挨戶發傳單,現在你們教我的這個方法,幾分鐘就能生成視頻,全村都能看見,真方便”......牛寨村村干部們在現場和實踐團成員學習了AI工具操作,并表示將在政策宣講、矛盾調解等日常工作中應用AI技術,提高服務效率。
截至目前,該實踐團已累計制作發布普法短視頻12期,解答法律咨詢50余人次。這些帶著鄉土氣息的普法作品,通過村級微信群、文化廣場大屏等渠道傳播,累計播放量已突破1000次。
巢湖學院經法學院“AI賦能 法潤寨鄉”實踐團開展直播法治課
為鄉村兒童上好AI第一課
“同學們知道這是什么嗎”“狗尾草”......7月2日下午,當阜陽理工學院“智匯葉集”暑期社會實踐團成員李雅楠舉起狗尾草向學生進行展示時,學生們異口同聲地給出了回答。隨后,該實踐團成員劉彤彤用AI對其進行掃描識別后,大屏上顯示出狗尾草的詳細信息,學生指著屏幕說,“原來狗尾草還有固土防沙的作用,好神奇”。
7月初,該實踐團奔赴六安市葉集區柳林社區進行了7天的科技支教活動,為100余名鄉村青少年搭建起接觸人工智能的橋梁。
活動前,實踐團成員通過線上調查、社區訪談等方式調研當地兒童科技教育需求,對課程內容進行設計調整,制定了AI技能啟蒙、反詐教育、動態繪圖等多種類型的AI課程。
“老師,我的畫真的動起來了”“你腦海中的一些想法,都可以試試通過AI得到參考”......在“夢境工坊”課程中,實踐團成員教授學生們通過AI將充滿奇思妙想的草稿變為活靈活現的動畫。“我是教育局王老師,你獲獎了”“要你轉賬就是騙子”......在“反詐小衛士”的演練課堂,實踐團成員開發了一套AI模擬系統,鼓勵學生們結對實驗,識別詐騙話術。在“AI啟蒙課堂”,實踐團成員引導學生們說出自己的理想職業,并運用AI技術生成了實現職業夢想時的成年照片,為學生們實現夢想加油打氣:“AI就像神奇的畫筆,能畫出未來的樣子。但是要實現夢想,還需要我們好好學習呀!”
“我們最大的愿望,就是讓鄉村的孩子也能和城市的孩子一樣,零距離接觸和體驗人工智能的魅力,在他們心中種下科學的種子。”該實踐團隊長董祥玉說。
阜陽理工學院“智匯葉集”暑期社會實踐團成員和孩子們在一起
阜陽理工學院“智匯葉集”暑期社會實踐團開展AI植物識別課
(見習記者 陳 璐)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