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這是一場跨越時空的青春接力。從皖江之畔到雪域高原,安徽青年用腳步丈量西藏的山川河谷,用專業與熱忱回應這片土地的發展需求。他們中,有人從西部計劃志愿者成長為當地的鄉鎮干部,把異鄉變成故鄉;有人從支教老師轉型為當地的文化工作者,讓藝術之光照亮牧區;還有人帶著新技術與新思路,信誓旦旦要為基礎工作注入青春動能。
今年是西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在西藏發展的壯闊畫卷中,這些志愿者的故事或許只是微小的一筆,卻折射出新時代青年與祖國同向同行的底色。讓我們走近這群皖美青年,聆聽他們用青春寫就的雪域長歌。
皖美青年的雪域長歌
“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7月21日,安徽省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出征時合唱的西部計劃主題曲《到西部去》,在安慶師范大學畢業生左明瑜的心中久久激蕩。他說,歌聲不僅是出征的號角,更是精神的洗禮。
今年是西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懷揣著對西藏的向往與建設邊疆的熱忱,左明瑜已經奔赴西藏,并在拉薩接受崗前培訓,不日便將前往團山南市委報到。當踏上這片由無數皖美青年接力奉獻的熱土,他愈發清晰地憶起了安徽籍學長尤如俊、學姐邵敏等奔赴西藏、建功西藏、扎根西藏的故事。宣講臺上,學長學姐們的故事動人卻略顯遙遠,而當志愿者們前赴后繼地抵達時便發現他們的故事早已譜寫成一首壯麗的雪域長歌,用歌聲指引方向,以使命召喚擔當。
尤如俊(右三)深入蟲草采挖點了解安全生產等情況
“我想留下來,看著它變得更好”
2013年盛夏,“90后”滁州小伙尤如俊騎著一輛單車歷經38天日夜風塵終于抵達拉薩。“看到向往已久的布達拉宮固然欣喜、震撼,但令我印象更深刻的是第一次進藏在昌都市芒康縣見到的一座無名雪山。”尤如俊說,那座無名雪山只是環抱雪域高原眾多雪山中的一座,卻以千仞脊梁默默撐起了一片天空。誰曾想,這驚鴻一瞥,悄然錨定了他此后的人生坐標。
一年后,從淮南師范學院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的尤如俊以西部計劃大學生志愿者的身份,扎根平均海拔4600米的加查縣。高原的氧氣不足平原一半,冬天嚴寒刺骨,氣溫最低跌破零下20攝氏度,周轉房緊缺時,辦公室冰冷的地板就是他的床鋪??h里各部門人手緊缺,他經常被各部門借調,像不停旋轉的陀螺,周末與節假日仍四處奔波。
尤如俊是家中的獨生子,父母當初同意他參加西部計劃,只是希望他能到西部經受歷練。而尤如俊卻認為,西藏無非就是海拔高、缺氧、離家遠,除此之外跟其他地方沒有什么區別。服務期內的艱苦與辛勞未能冷卻他胸中的熱忱,他反而在一次次深入基層中,將異鄉變成了“第二故鄉”:“我想留下來,看著它變得更好?!?/p>
2016年,尤如俊做了人生中的重要抉擇——參加留藏考試?!拔业娜松艞l就是:自己選擇的路,就不后悔!”自此,他像初次進藏時看到的那座無名雪山一樣,真正將根扎進了雪域高原。從加查縣旅游局干部到縣衛健委副主任,再到崔久鄉黨委副書記、人大主席,進藏工作11年間,他的足跡踏遍了西藏的66個縣(區),走遍了加查縣的74個村落。
“剛來時語言不通,我就靠手勢和笑容交流。現在能說上幾句藏語,老鄉們也把我當成了自家人”。協調農牧民定居點建設,推動鄉村道路硬化,發展高原特色產業......從青澀的志愿者成長為分管民生工程的鄉鎮干部,尤如俊主導的多個項目惠及數千名群眾。盡管皮膚被曬得黝黑,卻讓牧民們的笑容更加燦爛,他被大家譽為“雪域牦牛”——踏實、耐寒、能負重。
西藏拉林鐵路如巨龍般穿山越嶺,西藏那拉高速如哈達般舒展延伸,拉薩貢嘎國際機場T3航站樓拔地而起......見證西藏的每一次飛躍,尤如俊總會第一時間與遠方的父母分享。“在這片土地上,我找到了自身的價值。雖然條件艱苦,但看到群眾的生活越來越好,我覺得這一切都是值得的”。當“躺平”與“內卷”困擾同齡人時,尤如俊卻在4600米海拔的雪域高原上寫下另一種答案:懷揣滾燙的青春夢想奔赴祖國需要的地方,如歷經風霜的格?;ň`放出生命的壯美。
“如今,我就是西藏兒女”
“老師,我能不能成為像你這樣的人?”西藏鄉鎮小學里,一位藏族女孩稚嫩的追問,曾如一顆火種落入“90后”安徽籍大學生邵敏的心里,就此點燃了燎原的志愿星火。
由于家人在西藏工作的緣故,蕭縣女孩邵敏就讀大學時便前往西藏開展短期支教,了解到當時西藏鄉鎮小學藝術教育的情況,雖然硬件設施不斷完善,但是藝術專業的師資力量稀缺,學校的老師都肩負著數門課程的教學任務,音樂教室內的樂器甚至被放置在無人問津的角落。望著藏族女孩澄澈而渴望的眼神,邵敏似乎讀懂了支教的意義,“到西部去”這一想法也在她的心里播下了火種。
2017年,從安徽師范大學舞蹈表演專業畢業的邵敏踏上了西部計劃的征程,成為西藏林芝市第二幼兒園的支教老師。她充分發揮專業優勢,讓親子在幼兒園內翩然起舞,“六一”兒童節活動也因她的編排而精彩紛呈。周末,她的身影又出現在了當地的青少年活動中心與兒童福利院,舞步所至,藝術的種子便在高原的童心深處悄然萌發。2019年服務期滿,她懷抱自治區“優秀志愿者”的榮光,更懷著對這片土地深沉的愛,通過了留藏考試。
考驗接踵而至。2019年5月至6月,邵敏在巴青縣雅安鎮7村駐村,在山上的蟲草采挖點住了50多天的帳篷,與藏族干部每日巡山,同吃同行,保障了當地蟲草采挖期間的治安。2020年3月至2021年4月,雅安鎮幫瓊囊村第一書記的重擔壓在了她的肩頭。面對暴風雪,她裹緊牦牛毯頂風巡山;牧民帳篷里,她以靈動的肢體語言比畫著講解惠民政策;她與藏族同事騎著摩托車穿越崎嶇山路,攜手完成人口普查、班子換屆、牲畜清點等工作。400多個日夜,她終將“不適應”淬煉成“此心安處”?!?/p>
如今,作為西藏那曲市文旅局的中堅力量,邵敏的藝術之翼飛得更高更遠。策劃文藝演出,守護非遺瑰寶,組織支部活動等,她的工作日程表密集如高原繁星,她的足跡遍布那曲市10個縣(區)、30多個鄉鎮,參與200余場文藝演出。值得一提的是,她今年還參加了央視春晚西藏分會場的工作,隨團遠赴斯里蘭卡參加了文旅交流活動。
在藏工作期間,邵敏親歷了高原的蛻變:幫瓊囊村通了國電,嶄新的文化室矗立在雅安鎮各村,那曲市的舞臺愈加寬廣,藝術之光從牧區的帳篷閃耀至國際聚光燈下?!叭缃?,我就是西藏兒女,向下扎根,向上生長”。邵敏說,她要把這里的文化守護好、傳承好。從被藏族女孩的目光打動到化身西藏文化星河中的一束光,邵敏舞動的,是雪域高原永不落幕的春天。
邵敏在下鄉演出活動中兼任主持人
“我希望找到屬于自己的舞臺”
啟程前,學長尤如俊和學姐邵敏的故事是左明瑜心中的燈塔。踏上西藏的土地,開始崗前培訓,這位“00后”宣城小伙終于真切地觸摸到了這片雪域高原的發展脈搏。
“選擇西藏,不僅源自學長、學姐們的感召,更源于對國家戰略的深刻認同”。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亞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極,是我國重要的國家安全屏障、戰略資源儲備基地,是中華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保護地。采訪中,左明瑜袒露心聲:“來到西藏開展志愿服務不僅是付出,更是成長,我希望能在這里找到屬于自己的舞臺?!?/p>
連續幾日的崗前培訓,讓左明瑜對西藏有了更多的認知,相關培訓課程系統地介紹了西藏的區情及傳統文化、西部計劃西藏專項的管理辦法及有關政策,還教授了公文寫作技巧等。談及培訓的收獲,他說自己開始從志愿者思維轉向建設者思維,明白來這里不是為了體驗生活,而是為了解決問題。
作為一名電子工程與智能制造專業的大學畢業生,左明瑜希望未來能夠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為西藏數字化發展賦能。服務期間,他積極參與當地信息化建設和青少年科技教育等工作。同時,他希望能夠將智能制造的理念傳播到基層,探索如何用技術創新提升工作效率?!拔蚁嘈牛灰3珠_放的學習的心態,就一定能夠找到專業特長與服務需求的結合點,為西藏的數字化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今年是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實施22周年。22年來,安徽省累計選派了8506名志愿者奔赴西部省份和本省基層,讓青春之花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絢爛綻放。今年,安徽省1132名大學生志愿者已經陸續奔赴西部1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本省基層。其中,包括左明瑜在內的26名大學生志愿者來到西藏,投身青年工作、鄉村治理、鄉村教育等。從尤如俊的無言堅守,到邵敏的舞動傳承,再到左明瑜的數字夢想,一批批皖美青年以青春為筆,以奉獻為墨,在雪域高原接力續寫挺膺擔當的長歌,不斷傳遞希望與力量。
2025年安徽省大學生志愿者奔赴西藏
□本版配文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記者 謝婷婷)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