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升小
從“坐不住”到“準備好”
□方安梅
“上學起不來”“上課坐不住”“朋友交不上”......這些暑假里家長常掛在嘴邊的煩惱,折射出幼小銜接期孩子面臨的困境。面對這些問題,教育者既不能急于用超前學習“搶跑”,也不能放任孩子在松散狀態中“躺平”,關鍵在于構建“適應為要、循序漸進”的銜接路徑。
幼小銜接為何難?幼兒園以游戲為核心的一日活動,強調自由探索與個體節奏,而小學課堂的集體授課、任務驅動模式,對孩子的規則意識、專注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這種轉變背后,是孩子從“玩中學”到“學中思”的成長跨越,既需要生理層面的習慣調整,更需要心理層面的認知提升。
幼小銜接的“雷區”有哪些?在暑期準備中混淆“能力培養”與“知識灌輸”的邊界,反而會削弱孩子的可持續發展動力,盲目開展拼音算術集訓,用機械刷題替代興趣培養,容易導致孩子入學后失去學習新鮮感;過度強調紀律約束,用“不許說話”“必須坐直”等強硬要求,可能引發逆反心理。更需要警惕的是,忽視社交能力的培養,會讓孩子陷入“學習能跟上,融入跟不上”的困境,影響全面發展。
家校如何共筑“緩沖草坪”?學校可以通過“校園開放日”“家長分享會”等活動,讓孩子直觀感受小學生活;語文教師可設計“繪本閱讀闖關”游戲,在故事中滲透小學生活習慣;數學教師可以用“超市購物”等情境培養簡單的計算能力。家庭要構建“生活銜接”場景,實施“漸進式作息調整計劃”,逐步讓孩子適應小學作息;玩些“注意力小游戲”,讓孩子學會正確集中精力,避免課堂上左顧右盼、東張西望;引導孩子正確進行人際交往,提前體驗集體生活中的分享與合作。同時,家長要避免用“上小學就要受苦了”等話語制造焦慮,多以“你已經會自己整理書包了,真像小學生”等正向反饋強化成長認同;也要避免在暑假給孩子安排過重的學習任務,可以通過讀拼音繪本、學讀廣告牌、生活物品清點等方式滲透知識,讓孩子保持對知識的好奇心。
暑假不是“提前開學”,而是給孩子緩沖的草坪,唯有讓孩子在習慣養成中夯實基礎,在自主探索中建立自信,才能培養出既有適應能力、又具學習熱情的小學生,讓成長的每一步都走得扎實穩健。畢竟,最好的入學準備,是讓孩子帶著期待說:“小學,我準備好了!”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