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部署,安徽職業技術大學主動承接了宣城市發布的“校地攜手,智匯宣城”任務,組建了“藝起興農,涇致未來”實踐團隊。6月30日至7月4日,這支由師生組成的隊伍以青春為筆,聚焦紅色文化傳承、非遺技藝保護、產業經濟發展、鄉村教育服務四大領域,以青春智慧與熱忱,躬身實踐探索高校服務地方發展的有效路徑,完成了一場兼具歷史厚度與時代溫度的實踐之行。
云嶺烽火照初心,紅色基因的當代注解
舊址里的鐵血忠魂
云嶺新四軍軍部舊址,一幅幅照片、一件件文物、一幕幕場景,宛如時光的碎片,拼湊出那段激情燃燒、波瀾壯闊的紅色歲月。斑駁文物、泛黃影像,彰顯了“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奮斗史詩。葉挺銅像廣場的風聲仿佛復刻著當年籌措抗戰物資的鏗鏘足音,讓青年學子觸摸到紅色精神的脈搏。
烈士陵園的精神洗禮
青山不語埋忠骨,翠柏凝霜寄英魂。在皖南事變烈士陵園,蜿蜒“神道”串聯起石階上的英烈足跡,漫山蒼翠裹挾著歷史的厚重撲面而來。陳列館內的泛黃家書、銹跡斑斑的軍號與浸染硝煙的旗幟,讓隊員們在光影交錯中讀懂“以生命為炬”的民族擔當,眼眶發燙的瞬間,青春誓言與歷史回聲同頻共振。
牧童刑警的信仰課堂
40年黨齡的陳老講述自己“從牧童至刑警”的人生軌跡,為團隊上了一堂跨越歷史的思政課。在鄉野田間,與牛為伴,卻從未放棄對知識的渴望。從煤油燈下苦讀到刑警生涯破獲要案,他用永不言棄的奮斗史詮釋信仰力量。當老人展示親手整理的新四軍史料時,年輕面孔與滄桑歲月在歷史對話中完成精神接力。
宣紙木梳承古韻,非遺文化的時代煥新
千年紙韻的匠心傳承
輕似蟬翼白如雪,抖似細綢不聞聲。中國宣紙文化園的宣紙標本與工坊里百道工序的實操場景,構成活態傳承的立體教材。團隊成員隨匠人舀漿、搖簾、曬紙,在竹簾起落間感悟"片紙三年功"的匠魂。宣紙封存著歷史的滄桑、文明的厚重,讓唐宋的月光、元明清的煙雨至今仍能在宣紙上洇開漣漪,成為文明長河中永不褪色的記憶載體。在這里,傳統技藝與現代技術完成跨時空握手。
木梳鎏金的時光回響
涇縣榔橋鎮非遺工坊內,28道工序的木梳制作如琢玉般精密。胡桂榮師傅的手掌在檀木間游走,開齒、修型、拋光的節奏里,百年工藝與現代審美悄然融合。這些“守藝人”手掌上的繭子,是歲月鐫刻的勛章,不僅記錄著與木頭、工具相伴的日夜,更見證著傳統技藝在現代時光里的溫柔蛻變。實踐結束后,團隊成員嘗試運用現代繪圖技術開展再創作,積極探尋職業教育與非遺傳承的融合點。
校企聯創賦新能,設計驅動的產業破局
產教融合的雙向奔赴
產品對接會上,團縣委書記陳慧解讀的涇縣“六個一”文化內核與學校“職普融通”的育人理念碰撞出火花。探討借助學校藝術設計的專業力量提升當地農產品的商業附加值。挖掘當地文化元素,轉化富有涇縣標識的文化符號。團隊發放了40余份招生簡章,學校的教育理念,得到一致認同。
設計中的文化密碼
涇縣供銷為農服務中心的研討會上,"水墨涇川"系列包裝獲得認同。團隊將宣紙紋理與皖南山水融入黃精茶禮盒,企業負責人江志偉點贊產品“文化辨識度”的同時,提出材質環保性與運輸保護性的優化建議。當設計稿上的青檀樹皮紋樣與生產線上的工藝參數對話,“研究實際問題、培養實用人才、服務實體經濟”的原則方法正在落地。
童蒙課堂筑夢行:美育賦能的鄉村圖景
普通話里的文化橋梁
涇縣青年之家的課堂上,通過繞口令大挑戰、“拼音小勇士”“字詞寶藏尋寶記”等互動游戲,將普通話普及轉化為沉浸式語言游戲,生動形象地展示著普通話的魅力語句與趣味知識。團隊成員逐字逐句地教孩子們朗誦經典詩詞、童話故事片段,耐心糾正發音、指導語調。
安全教育的實景課堂
一場精心設計的"誘拐"模擬劇,成功“誘拐”3名兒童,將晦澀的防拐賣知識轉化為直觀可感的生活實景、可操作的“安全密碼”。以團扇彩繪、窗花剪紙為載體的美育活動,通過傳統文化符號的參與體驗,在代際傳遞中筑牢文化自信的根基。
青春作楫濟滄海,校地合作的路徑展望
以"匠心致初心"的實踐哲學,在鄉村振興的時代畫卷上標注青春坐標。團隊將繼續以青春之我、奮斗之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青春力量。當隊員們帶著2套涇縣茶葉外包裝設計方案、2套黃精茶外包裝設計方案、1份調研報告返程時,涇縣的云嶺煙雨已融入青春底色。那些在舊址觸摸的歷史溫度、在工坊習得的匠藝精髓、在企業碰撞的創新火花、在課堂播撒的文化種子,終將長成支撐鄉村振興的茂林修竹。當涇川的民俗文化凝作包裝紋樣,在建模框架里流轉生韻;當木梳的榫卯紋路與現代設計的線條交錯相織,青春最動人的模樣,就是讓傳統與未來在此相握成篇。
(文/周經波 梁宇 張雨浩 圖/沈陽 王妮 萬家旭)
責任編輯:李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