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響應國家“百校聯百縣興千村”行動號召,2025年7月3日至5日,安徽理工大學力學與光電物理學院“薪火相傳”鄉村振興實踐團深入安徽省宿州市蕭縣丁里鎮蔡洼村、丁里鎮郭莊村、白土鎮張村等,開展了一場融合紅色尋訪與產業調研的“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師生團隊通過實地考察、深度訪談、親身體驗,解碼鄉村發展動能,感受革命精神傳承,為鄉村振興貢獻青春智慧。
紅色基因鑄魂:從崢嶸歲月到精神傳承
7月3日,實踐團首站探訪蔡洼淮海戰役總前委舊址。作為全國重點文保單位、4A級景區及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這里年接待量超50萬人次,完好保存著總前委唯一一次全體會議舊址。3.5米高的五位總前委雕塑矗立在5000平方米“聚力廣場”,團隊成員通過文物與全景影像,重溫“小推車推出勝利”的人民戰爭史詩。
隨后,實踐團走進丁里鎮郭莊村知青園。這座以知青文化為核心的文保單位,保留著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供銷社、大食堂等建筑群,經改造新增蕭艾工坊、知青館,并通過年俗文化節、伏羊文化節與蔡洼景區聯動,形成農文旅融合業態。成員們在此聆聽“上山下鄉”歲月中的知青故事,感受時代變遷中的奮斗精神。
7月5日,實踐團在王寨鎮退役軍人服務站劉敏站長的帶領下,拜訪了現年94歲的抗美援朝老兵郭吉宣。老人講述1951年入朝作戰時冒死搶運物資、被戰友從彈坑救出的經歷,淚光中盡顯赤誠。劉敏介紹,王寨鎮退役軍人服務站始終踐行“讓退役軍人受尊重、讓軍人職業受尊崇”理念,從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到生活冷暖的“細微之處”,用實打實的行動為退役軍人撐起一片晴空。
走訪紅色舊址,聆聽老兵故事,師生們都深切地感受到,蕭縣鄉村振興的壯闊進程中,革命精神和紅色基因始終是涌動的源泉,為這片土地的蓬勃發展注入著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
七彩產業富民:小作物變身“致富密鑰”
為探尋蕭縣“七彩農業”密碼,7月4日,實踐團分別走進蔡洼村蘆筍種植基地、白土鎮張村葡堤原鄉和廣順白羊養殖合作社進行實地走訪。
在種植戶陳云振的20畝大棚里,翠綠蘆筍破土而出,“返鄉種筍五年,收入比打工翻番!”當地通過引入深加工企業,將蘆筍根變廢為寶制成茶飲、罐頭,再聯合電商拓寬銷路,讓小蘆筍釋放出大能量,在扶貧政策支持下,陳云振還計劃進一步擴大種植規模。實踐團在近40℃的大棚中學習采摘,也切身感受到“綠金條”背后的汗水和辛勞。
白土鎮張村的葡堤原鄉則書寫著“貧瘠地變聚寶盆”的故事。這個曾因資源匱乏、土地貧瘠致貧的村莊,通過“填土改地”改良土壤,發展出400畝葡萄園。在“一畝6棵樹”的高效種植模式下,“陽光玫瑰”等20余個品種晶瑩掛枝;合作社“分包種植+統一銷售”降低農戶風險,“一只葡”品牌借直播銷往全國。更亮眼的是農旅融合:萌寵樂園、四季采摘節年引游客15萬人次,草莓、車厘子大棚實現“全年有果”,讓土地持續煥發新生。
在廣順白羊養殖合作社,養殖戶趙廣菊向實踐團分享了她11年的漫漫養殖路。從買羔虧損到摸索出“自繁自養”模式,她將羔羊成活率提升至95%以上,還帶動周邊村民形成“粉碎秸稈+山地放牧”的特色養殖體系。蕭縣白山羊因肉質鮮嫩、祛濕溫補成市場寵兒,當傳統伏羊節更吸引了八方食客,“政策扶持+拓寬銷路,特色產業定能更強!”趙廣菊的話語里是滿滿的自豪感。
從蘆筍大棚到葡萄莊園,再到山羊養殖,蕭縣“七彩農業”以特色為筆,在土地上書寫出富民強村的生動答卷。
調研期間,丁里鎮團委和實踐團師生圍繞調研成果開展座談會,對紅色旅游和特色產業結合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此次赴安徽蕭縣“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中,安徽理工大學“薪火相傳”鄉村振興實踐團以腳步丈量土地,用心靈感悟時代,不僅觸摸到紅色歷史的溫度,也見證了特色產業的活力。“紅色精神與綠色產業的‘雙輪驅動’,是中國式現代化在鄉土大地上的鮮活實踐;而青年與鄉村的同頻共振,更將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學生趙志東說道。
(卓壯 吳妍)
責任編輯:祁夢寶